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鄭蘭蓀
長期從事基礎研究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鄭蘭蓀認為,我國目前基礎研究隊伍過於龐雜,對於應用研究不夠重視,缺乏銜接實驗室成果與企業企盼的産品的中試平臺,導致研究成果的轉化率很低。
他認為,科學研究應該“頂天立地”,要麼解決尖端科學問題,要麼解決實際應用問題。但遺憾的是,“現在國內大多數研究既不頂天也不立地”。
針對這種情況,他建議,首先要提高基礎科學的門檻,讓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重點放到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上來。“既使是重點院校,也可以用一半的資源用於應用研究”,並且高校考核體制要充分考慮應用研究;
其次,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應該是平行的關係”,職業教育也應該有本科甚至研究生。應擴大職業教育的規模,將一部分應用學科轉入職業教育範疇;
第三,支援高校的教師創建獨立研發企業。通過創辦企業性質的研發機構來實現研發成果轉化。這既可以解決企業的技術需求,也為學生發揮專業、發展能力、就業創造了渠道。“事實上,目前不少高校教師已經在校外開辦公司,也取得了不少良好的例子,但缺乏明確的政策。”鄭蘭蓀委員認為,“如果説基礎研究要靠興趣驅使的話,那麼應用研究更主要靠利益來驅使。”美國斯坦福大學和矽谷的關係就是很好的例子。
“破解産學研結合的瓶頸,已經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當務之急!”鄭蘭蓀委員表示,他希望企業能通過和高校、研究所的合作,解決技術需求。而高校、研究所能以開放的態度,通過積極探索,找到有利於産學研結合的體制和運作機制,讓研究成果更好得到轉化,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使相關企業的生産力得到有效地提升。
背景連結:
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強化基礎性、前沿性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究平臺建設,加強軍民科技資源整合融合,推進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鼓勵發展科技仲介服務,深化科研經費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評價獎勵制度。重點引導和支援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增強科研院所和高校創新動力,鼓勵大型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發揮企業家和科技領軍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勵發明創造。強化支援企業創新和科研成果産業化的財稅金融政策,加大政府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和開放共用,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培育和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實施智慧財産權戰略,完善智慧財産權法律制度,加強智慧財産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摘自《中共中央關於“十二五”規劃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