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交響樂《人文頌》赴臺交流演出  >   專家觀點  >   正文

夏東為:大道之歌

2013年08月27日 14:16:00 來源:深圳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二、關於對這部作品的評價

  《人文頌》的文學本是一個好文本,基礎很好,很紮實,看了這個本子以後讓人有參與進來的衝動感,由衷地讚賞創意者的智慧和境界,執筆者的才氣和學養,這是我對這部作品的總的評價。當然,要做到精益求精,還需要在細節上打磨和推敲。無論如何,這個文本都是難能可貴的,因為儒家的思想,儒家的人文精神,博大精深,試圖用文學的形式、音樂的形式來呈現,難度很大。

  我談幾個問題。

  第一,關於作品的主題。

  《人文頌》以人文精神為主題,要表現儒家活的東西,有生命力的東西,我認為抓到了根本,是非常好的思想,符合時代精神。也就是説,我們是要用當代的意識來詮釋歷史的東西,來詮釋儒家的東西,用當代的意識把儒家活的東西、真正好的東西歸納、總結、提煉出來。確實不能搞成“廟堂之音”。如果搞成“廟堂之音”,我們就不會有志趣參與這件事情。《詩經》中真正有生命力的東西在“風”、“雅”裏面,“雅”裏面真正的精華更多的是在“小雅”裏面。真正歷千年而不衰的,是人民的東西,也就是民族性和人民性的東西。儒家思想真正的有生命力的東西也是民族性、人民性的東西,而不是“廟堂之音”,如果我們要搞成“廟堂之音”,這個方向就錯了,這個路子就不是時代精神的路子,不客氣地説,就是倒退復古的路子。復古沒有出路。所以,抓住儒家活的東西,有生命力的東西,這個認識是奠基性的,是一種清晰的文化自覺的表現。現在確實不乏復古之聲,有些學者很極端,好像中國一切問題的根源就是因為把儒家打倒了,一切解決問題的途徑就是重新回歸儒家之路。這樣的看法,至少是太書獃子氣了吧。《人文頌》用人文精神作主題,是點睛之筆,是整個作品的綱。人文精神可以理解為以人為本的精神,《人文頌》在這個意義上説,就是“以人為本頌”。這個主題,既是歷史的,又是現實的,還是未來的。

  為什麼説是歷史的?

  中國傳統道德本質上就是“以人為本”的道德,這與西方社會“以神為本”的道德是截然相反的,因為與西方文化濃郁的宗教情結不同,傳統的中國社會中道德就在人倫日用之間,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説,中國傳統道德本質上就是“以人為本”的道德。這是中國傳統道德的一個根本特點,也是中國傳統道德真正的優勢。這個觀點,最早是著名哲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張岱年先生提出來的。張先生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話來闡述這一觀點。孔子的學生問什麼叫智,孔子答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意思是把心力專一地放在使人民走向“義”上,敬鬼神而遠之,可以説是有智慧。孔子實際上並不完全否定鬼神存在,但孔子敬鬼神而遠之,孔子更關注的是世俗,強調人要更多地關注解決自己的事情,不是靠鬼神解決自己的事情,而是靠道德解決自己的事情。這句話明白無誤地表明,孔子的道德觀就是以人為本的道德觀,道德的終極標準在人,道德善的觀念是從人這裡推出來的,而西方的道德觀更多的是從上帝那兒來的,道德的終極標準在上帝,至善標準是從上帝那裏推出來的。

  中國傳統道德中以人為本的主題表現主要在哪些方面呢?

  其一,肯定人的價值,頌揚人格尊嚴。這和《人文頌》的題目完全是一致的。孔子説,“天地之性,人為貴”;孟子説,“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所以,儒家以人為本的道德,首先就是肯定人的價值,頌揚人格尊嚴,為了追求這種人的價值和人格尊嚴,甚至死去比活著更有意義,要當仁不讓。

  其二,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儒家重人倫,也就是注重調節倫常關係。在先秦,就有孟子的“五倫”,“仁義禮智”的“四德”,韓非子也提出了“三綱”思想的雛形表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西漢人在仁義禮智四德基礎上,加上了“信”,董仲舒明確提出了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又提出了“王道之三綱”的説法。在當時,這些內容都是分別論述的,到了東漢,官方在其道德經典《白虎通》中,才將這些內容集中起來論述,形成了“三綱六紀”(“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六紀”:仲父、兄弟、族人、族舅、師長、朋友),之後,在“三綱六紀”的基礎上,又逐漸演化出“三綱五常”,從此,“三綱五常”便成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總綱”。“三綱五常”中的“五常”,就是《人文頌》演繹的“仁、義、禮、智、信”。所以中國傳統道德以人為本的特點,實際就是重視“五常”。《人文頌》抓住“仁、義、禮、智、信”做大文章,完全是有深厚的學理根據的,並不是拍腦袋拍出來的。

  其三,實現社會和人際關係的和諧。這就是孔子説的“和為貴”。“三綱”也好,“五常”也好,最後的目的就是要實現社會和人際關係的和諧,就是要和為貴。

  儒家以人為本的道德所包含的這三個特徵,即注重人的價值、人格尊嚴,注重倫常關係、特別是注重仁、義、禮、智、信,以及注重社會和諧,這三個方面在《人文頌》文本中,都是表現的主線,都得到了充分的詮釋,從而證明,《人文頌》的主創思想與主題,同古代先哲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是有所本的,而不是主觀臆造的。所以説這個主題是歷史的。

  這個主題為什麼是現實的?

  我們現在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這些都是當代中國社會的關鍵詞。其實,這些關鍵詞都可以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到生動的資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標誌是什麼?社會主義中國化的標誌是什麼?一個基本的方面,就是要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所謂“中國實際”,包含多方面的內容,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國文化的實際。當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當中就明確地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問題,他給出的答案,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容和中國文化的表現形式相結合。這個思路,在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過程中,同樣是適用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説,《人文頌》表現的主題也是非常現實的。

  這個主題為什麼是未來的?

  伴隨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伴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過程,其實都有一個不斷地文化自覺和文化建設的艱巨任務。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既包含著經濟、政治的大發展,也一定包含著文化的大發展,包含著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沒有民族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就不可能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這個意義上説,整個文化的建設,是一個伴隨整個現代化過程始終的一個重大課題,深圳致力於《神州和樂》,致力於《人文頌》,等等,都應該視為圍繞未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而從事的開創性工作。

  第二,關於作品的主線。

  《人文頌》以仁、義、禮、智、信“五常”為主線,是再合適不過的,題目選得好。儒家的思想非常龐雜,孔子以後就有很多流派,孟子以後流派更多,各個朝代都有各種各樣的變化,到了宋明以後,變化就更大,儒道釋三家又合流,很多思想並不是很純粹的。儒家思想本身的複雜性,加上中國傳統文化的複雜性,使得我們今天在把握傳統文化題材的作品時,需要認真思考、審視和甄別,把握不好,就會雜亂無章,就沒有辦法做出精品來。關鍵是抓好主題以後,要抓好主線。

  “五常”就是《人文頌》真正的主線。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什麼?季羨林先生認為就是傳統道德。為什麼?幾千年以來,世界上這麼多國家,有哪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幾千年如一日這麼重視和關注道德。在傳統道德當中,最核心的又是什麼?陳寅恪先生曾經説過,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當中的核心,就是《白虎通》中提出的“三綱六紀”,他甚至認為“三綱六紀”是中國文化和中國道德的精華。今天來看這個評價,説是“核心問題”是完全站得住的,説是“精華”,則需要甄別,不能一概而論,不能説過了。“三綱六紀”是“三綱五常”的前身。張岱年先生曾説過,從“五倫”到“三綱六紀”,再到“三綱五常”,這個歷史演進過程是很值得研究的。對這條演進線路我們現在並沒有完全搞清楚,還值得進一步研究。但無論如何,從“五倫”,一直到“三綱六紀”,最後到“三綱五常”,就是中國傳統道德演進的一條中心線。因此,我們抓中國傳統文化的題材,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首先要抓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抓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演進的這條中心線。

  這個路子大方向是正確的,關鍵是具體抓什麼。《人文頌》抓“五常”的路子是一條正道,一點也沒有偏離歷史和學養的大道。“三綱五常”當中,“三綱”不是精華,而是糟粕性的東西,今天要拋棄。《人文頌》的選擇是正確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條,在今天沒有一條有積極意義,完全是糟粕。當然,“三綱”在歷史上的積極作用是另外一回事,我們做《人文頌》,完全可以不討論“三綱”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

  但是“五常”的情況就不同了,“五常”經過甄別改造,完全可以古為今用。

  以“仁”為例。仁的基本含義是愛人,即孔子説的“仁者愛人”,這就完全可以改造,可以改造成愛人民,愛人民有什麼問題呢?

  以“義”為例。義的基本含義就是正義,“義者,宜也”,翻譯成西方的概念,“義”就是正義,就是公正,我們現在建設和諧社會,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公正,所以對“義”進行改造是沒有問題的。

  以“禮”為例。禮的內容中,糟粕性的東西要多一些,封建禮教,繁文縟節,都是要反對的,魯迅先生當年在《狂人日記》裏一針見血地揭露“禮教”是吃人的東西。但是,“禮”包含的兩個內容,值得我們今天認真發掘和改造吸收的:第一是要講秩序,和諧社會需要講秩序,現在我們社會當中很多問題都與沒有秩序有關;第二是人和人之間要以禮相待,要體現禮儀之邦的德風。所以對“禮”的改造也是可以接受的。

  以“智”為例。智在儒家那裏,主要是從道德層面上説的,更多地講的是道德認識和道德覺悟,這當然是今天我們要提倡的。從個人的道德成長髮展的規律來講,首先要有道德認識,然後才能提升為道德覺悟。所以對智的改造也是沒有問題的。

  以“信”為例。信,那就更就沒有問題了,信幾乎就是一個“共同價值”,“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民無信不立”。人和人之間要講信,國家和國家之間要講信的,當政者更要講信。

  由此可見,“五常”是完全可以從今天的認識層面來重新定義的。

  《人文頌》扣住人文精神這個主題,拋棄“三綱”,抓住“五常”,再把儒家思想中其他好的東西加進去,就可以做到“綱舉目張”,以小見大,通過“五常”這個“斑點”,窺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的“全豹”。《人文頌》的基本路子就是這個路子,完全是正道的東西,值得人們讚賞、支援和期待。

  當然,這裡面有一個問題需要研究。“三綱五常”是中國傳統文化和道德的核心問題,但在“三綱五常”中,真正的綱是“三綱”,“五常”是為“三綱”服務的,“三綱”是統領“五常”的綱領。我們現在拋棄三綱,只剩五常,這就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即儒家的精華用什麼來統領?由於“五常”是平列的,仁、義、禮、智、信都不可偏廢,所以確實很難在“五常”中找出一個“統領”來。儘管在這個問題上有爭論,有認為儒家更重仁的,有認為儒家更注重禮的,也有認為儒家是仁禮合用的,等等,但無論如何,《人文頌》不必介入這個討論,而是注重仁、義、禮、智、信不可偏廢,缺一不可。

  這就需要《人為頌》找出既能真正作為儒家道德當中的綱領,能夠把“五常”和其他內容統一起來,又是我們今天能夠完全接受的思想。這個思想是有的,它不是強加給儒家的,而是儒家真正的優秀傳統,這就是《禮記禮運》篇當中的“小康大同”思想,特別是“大同”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我們既可以把這個思想看成是儒家的社會政治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中國原始共産主義思想的萌芽。康有為的《大同書》就是從這裡來的,孫中山講“天下為公”也是從這裡來的。這個思想,是儒家思想當中最進步的思想,幾千年來一直激勵著中國進步人士為之不懈奮鬥;這個思想,和我們今天講的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是相通的,是最有借鑒意義的思想。

  因此,可以把“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這一段話拆分安排,作為《人文頌》的一個總綱,甚至可以用做開篇的話和結語。“五常”的目的是“和”,是“和為貴”。“和”的目的又是為什麼呢?是天下大同。這才是我們社會追求的終極的社會目標和道德目標。我們要以人為本,人以“五常”為本,“五常”以和諧為本,最終以“天下大同”為本。有這麼一個綱,整個人文精神的境界層次就上去了,我們文化的歸屬,既不是“人對人是狼”的社會,也不是“天國”和“極樂世界”,而是世俗的、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

  (夏偉東: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吳怡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吳怡

原稿件來源:深圳新聞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