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交響樂《人文頌》赴臺交流演出  >   專家觀點  >   正文

夏東為:大道之歌

2013年08月27日 14:16:00 來源:深圳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夏偉東: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

夏偉東: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

  感謝深圳市委宣傳部和京生部長邀請我來參加這個研討會,真的感到很榮幸,也確實非常樂意參加這件有意義的文化工程。

  剛才聽了段部長的介紹,韓博士的介紹,特別是京生同志的闡述,我覺得我對這件事情,對這個作品的認識更加全面,也更加深化了,確實很受啟發。

  我今天的發言,是想從倫理學學科的角度,為《人文頌》文化工程提供一點學理論證。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主要談兩個方面。一是談談“人文頌”這件事;二是談談《人文頌》這個文本。

  一、關於對這件事的評價

  怎麼看待“人文頌”這件事?首先我覺得,對“人文頌”這件事的價值要有充分的估量和充分的信心。這是我們做以後的工作的動力根據所在。

  第一,做這件事正當其時。

  17大有一個很重要的提法,就是要增強中華文化的感召力,這個提法,看似平常,其實是一個重要的一個號召。整個中華民族,不光要不斷地增強經濟上、政治上的自信心,而且要不斷地增強文化上的自信心,這是我們國家從大國變成強國的一個起點,一個標誌。我們國家發展到這個階段,確實到了認真對待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影響和作用問題的時候了。我前幾年在一個文化大講堂上曾經講過深圳的文化現象。深圳為什麼特別關注文化,因為它在經濟發展上去之後了,必然要把注意力投向文化。我覺得深圳是中國的一個縮影,整個中國的經濟發展上去之後,也規律性地會把注意力投向文化。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最終不是用經濟地位來決定的,最終是要由文化地位來決定的。

  當然,經濟是基礎,沒有經濟作基礎,就什麼都談不上。但是一個國家光靠經濟在世界上能有多大的影響呢?日本的經濟很強,但日本在世界上的影響能夠和美國比,能夠和歐洲比嗎?不能!所以世界上甚至有一種觀點,認為“日本是沒有文化的國家”。所以,一個國家在世界上要真正具有強大的地位,就需要有真正強大的文化感召力。今天我們講“中國模式”要成為世界認可的一個發展模式,最終要靠建立在經濟實力之上的文化的感召力。我們對美國的影響力的感受,其實首先是對它的文化力量的感受,它的媒體的影響力,它的好萊塢的影響力,它的麥當勞和肯德基的影響力,都是不可小視的,而且這種影響力潛移默化,侵入的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由此可見,今天我們在這裡做這樣一件事,通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普及有中國特色的音樂,特別是通過將這二者相結合的途徑,使我們的文化真正地走出去,這是增強中國文化整體感召力的非常有意義的嘗試。所以我説這是時代呼喚,正當其時。

  第二,做這件事大有可為。

  用音樂來傳播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實在是找到了一個“世界語”的方式。音樂不用翻譯,音樂的符號是一樣的,音樂的呈現方式是相通的,漢語和外國語,通過音樂這個橋梁,可以消除文化翻譯中的隔閡現象。現在中國文化走出去最困難的一個瓶頸,一個嚴重的障礙,恰恰就是我們的語言。我國現在中譯英的人才,甚至還不如上世紀50年代,高端中譯英人才,用業內人士的話説,是鳳毛麟角。

  深圳市委宣傳部找到音樂這種形式來傳播中國文化,就是找到了一種“世界語”的載體,是一個特別好的創意。仔細想想,多少年來,向國外系統傳播和介紹中國文化的音樂作品是很少很少的,現在國外講中國音樂是什麼,似乎就是《茉莉花》,用《茉莉花》來代表中國,好像《茉莉花》就是中國文化典型的音樂符號和文化象徵。其實《茉莉花》只是一個側面,只是一朵浪花,而無法作為中國文化的整體象徵。把中國文化簡單地音樂化為《茉莉花》,實在是太片面了,是對中國文化的片面解讀。所以,我們確實需要認真地思考,在音樂這個領域,在音樂和中國文化相結合的領域,是不是有一個很大的空場。

  從這個角度來看深圳市委宣傳部致力於《人文頌》的這個創意,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説,用交響樂來詮釋儒家文化,就是填補空場之為。當然這不是説這個作品以後就成為中國文化的音樂符號和象徵,我們不需要這樣來拔高和瞎吹捧,但這件事情的開創性意義是不言而喻的,順著這樣的思路,人們可以做許多類似的創新。《茉莉花》需要保留,但《茉莉花》只是中國文化當中的一個音符,一片綠葉,我們還需要《人文頌》,需要中國文化繁花似錦的百花園。

  還有一個現象值得研究。這些年我們國家的音樂團隊走出去,到世界舞臺上演奏的作品,更多的是古典樂曲和幾十年前的作品,真正能夠到國際舞臺去和別人交流的當代作品很少。比如,現在歌劇唱來唱去還是《江姐》,還沒有超過《江姐》的東西。《江姐》能夠成功,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有民族文化包括民族音樂的元素在裏面,《江姐》的唱段,有川劇的東西,有江南音樂的素材,有西北、東北的音樂元素,等等,最後匯成這麼一個民族化的歌劇。這對我們今天做《人文頌》是很有參考價值的。總之,中國文化、中國音樂走出國門,通過音樂的形式來傳播中國文化,增強中國文化的感召力,是大有可為之事。

  第三點,做這件事水到渠成。

  也就是説,深圳做《人文頌》的條件是完全具備的。一個成功的先例,就是深圳前些年做的《神州和樂》,這部佛教交響樂各方面都很認同。我聽過《神州和樂》的CD,看過《神州和樂》的DVD,很感動。後來又有機會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聽了深圳交響樂團的現場演出,感覺更不一樣,樂團傾力演奏,眾多僧人現場歌唱,共同傳誦神州和諧之音,場面宏大,令人感動。《神州和樂》感動我們的是什麼東西?是宗教?是天國?不是的,因為我們是無神論者。感動我們的,其實是文化,是中國特有的和諧文化,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和諧文化,這不是天國的東西,而是世俗的東西,人間的東西。

  《神州和樂》表現的是佛教題材,是宗教元素,實際上與世俗是有一定的隔膜的,如果宗教的東西都能夠如此成功,那麼,世俗的東西,儒家的東西,真正中國人的精神情結的東西,就更加容易成功。《神州和樂》打動人們的更多的是文化的元素,而我們要做的《人文頌》,表現的是儒家題材,完全是入世的、人文的內容,是中國歷史文化發展大道上的主流的聲音,因此就更加容易和人們的心靈溝通,人們更容易從這些方面去感悟《人文頌》的音樂元素,感悟這些音樂元素所要表現的儒家的人文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説,《人文頌》的音樂表現手法,比《神州和樂》要寬廣得多。

  因此,我認為,深圳有《神州和樂》成功的經驗,有《人文頌》這麼好的題材,再加上組織領導和專家支援的運作方式,不愁出不了精品力作,而且一定是水到渠成的。《人文頌》與《神州和樂》的交相輝映,功在當代,利在後人,大家值得為這件事情去努力奮鬥。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吳怡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吳怡

原稿件來源:深圳新聞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