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交流三十年講述】三回故鄉常州奔牛有感

2017年12月22日 09:16:00來源:台灣網

  【題記】今年是海峽兩岸同胞打破隔絕狀態開啟交流交往30週年。30年來,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社會聯繫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為兩岸關係緩和、改善與和平發展奠定了基礎。兩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見證了兩岸關係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也發生了許許多多令人難忘的故事。一段文字講述感人故事,一張照片記錄精彩瞬間,一段視頻珍藏難忘記憶。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過去30年來兩岸關係發展中的親歷者、推動者和見證者,以及關心和支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海內外同胞。他們通過講述自己或身邊人所經歷的真實故事,續寫“兩岸一家親”同胞親情。

  作者:王 訓,臺胞

  一九三七年,我還在童年時,就隨家庭避難後方。對奔牛的印象,可説是模模糊糊;迄抗戰勝利,一九四七年,因求學,才由浙江去南昌前,回奔牛住了幾天,對故鄉也只可説有點淺識,只知道家之後面,有條彎彎的運河,河上有天禧橋。行船的動力,只靠搖櫓、背繾與撐篙。在奔牛撤鄉建鎮之前,就已經很有現代化氣息了。記得有一座木造的洋房車站,還有是一條碎石鋪的京杭國道。奔牛大街,可能是在戰後不久,經濟尚未復蘇,一切建築,都因陋就簡,其繁榮與人們之溫馨,好像比戰前,有了不小的差距,但在我的記憶裏,奔牛是常州的重鎮之一,是永遠揮之不去的。

  可是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一直到一九九二年,筆者在澳洲工作告一段落,想盡方法,于八月間,與內子先去英國,再繞道北京,返鄉省親。這次也只在家鄉住了五天,因我是學農的,故先去鄉間參觀,只能極粗淺的了解到奔牛變了,變得比我幾十年前想像的,實在是好得太多。諸如農田已被規劃的非常整齊,生長在田間的水稻品種,也很純青,且少見到有稗草參雜其間;農舍也不見了茅屋,奔牛的原來大街,也成了小巷,沿途不登大雅之堂的茅廁,也不見了。老街之北,新辟的寬暢馬路,來往行車也不少,好像在要道與叉路處,尚未見到有紅綠燈控制交通,如有了它,也許對行車、行人之安全,會更完美一點。在道兩側之店家,也注意到建築之美,都市應具備之銀行、醫院、電影院都有。對菜場清潔維持,一般來説,在市區的菜場衛生工作,都難在收市前,維持得乾淨,而奔牛的菜場,且做得很好,筆者是特別讚佩的。

  一九九七年,我與內子,思鄉心切,于五月間,做第三次的省親,主要是想與年逾八旬的家兄王政晤聚。這次返鄉,雖前後只隔五年,但當我抵達機場,眞的既高興又激動,奔牛居然是個可以通航全國的,水陸空俱全的,江蘇重鎮之一了。其地位雖不及國際機場,這只小麻雀,是五臟俱全的,有了基礎,還怕沒有將來嗎?她畢竟在滬寧鐵路上,太湖區域內,佔有極重要的一席,前途是無限可量的。

  還記得抵奔牛的次晨,照老習慣早晨五時前起來,即迫不及待地打開面朝運河的後門,當時真難以相信,這河有如此之美,在河面上早已朝霧濛濛,河也寬了一倍,天禧橋已變成鋼架虹形的拱橋,對面的金牛墩,已換了小巧的建築,紅墻白壁相映在河畔,河中的馬達聲,替換了揹縴、撐篙與搖櫓,兩岸新建的護堤,筆直、整齊且醒目。堤上已植有綠樹,據説將來堤側要建車道與行人道,若有時再配上一輪明月,如此美景,落在江南的奔牛,在筆者的眼裏,實不亞於英國之泰晤士河景。説句老實話,奔牛人真的去了倫敦泰晤士河,還嫌她太吵雜呢!

  當我把所見到的感觸,向家兄陳述後,他説:“前次回來你見到了勝利後的奔牛,第二次回來,到奔牛北面轉了一圈;這次省親,可去河之南邊參觀參觀,於是我約了表弟,也是童年的玩伴沈亦泉君,為我做嚮導。過河第一站,就見到了奔牛的行政中心、證公所大廈,真是美輪美奐,設備完善,辦公室亦寬敞,在這美好的環境裏,想必吾鄉菁英,個個是經建高手,必是向著大門所立之標語。也是訓示,各盡最大努力——”為人民服務”,我們奔牛人民是有福了”。

  其次所見一路均被規劃整齊,兩旁行道樹也已成長,看來比北邊要寬廣。政經、文教、商業、娛樂、以及其他之公共建設如郵電、醫院、住宅,也皆有預定,重要路段之路燈、水道亦全。筆者想,也許以後有計劃,會再設地下電纜或天然瓦斯哩!能幸運的為奔牛人,是引以為榮的。

  在歸途中,亦泉老弟告訴我説:“你參觀了奔牛的建設,以作為奔牛人而驕傲,如再去鄰鎮湖塘看看。其開發之快速,也會更使你驚訝的。”可惜我回來的時間關係,也未曾去拜訪周主任瑞琦先生,甚為抱歉外。筆者想,如果武進的鄉鎮,均能各自努力,互顯身手,大家一齊來,最後也是殊途同歸。對武進整個來説,在江蘇省,甚至全國,爭個第一,亦是有望的。願我鄉親,遵照同一目標,“為人民服務”。這是我們的義務,也是責任。我會將此想法,反問亦泉弟,他的回音是,連説了三個“對對對”!

  九七年的這次回鄉,使我與內子最不能忘懷的感謝,是多承鄉長徐賢良、鄭重威兩位副主任,陳聽濤秘書長及家兄王政之政協摯友彭先生副主任,還有奔牛鎮周書記等的訪問與聯誼。如今,又一個20年過去了,想來家鄉的變化更大了吧!(完)

[責任編輯:何建峰]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