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區劃分過程不對外公開?
孩子上學如何“就近”,學區劃分怎樣才科學合理?顧先生和建鄴區教育局各執一詞,都無法説服對方。
顧先生是去年7月與建鄴區教育局打這場官司的。除了給孩子爭取就近入學的權利,他還想觸碰一下“神秘”的學區劃分問題。在顧先生看來,孩子能不能就近入學,關鍵看學區劃分是否科學合理、公開公正,“希望這個案子能夠在學區劃分問題上推動教育局的決策公開化、透明化。”
除了在法庭上闡述的施教區劃分的前述幾條原則,建鄴區教育局在具體的學區劃分上如何決策?學區是怎樣被劃分出來的?經記者多方聯繫,建鄴區教育局一位不願具名的人士簡短解釋道:今年年初開展的2015年學區劃分工作,由該局小教科牽頭,對各街道、社區的適齡兒童情況進行摸底,目前摸底工作已經完成。教育系統內部成立招生委員會,由多部門人員組成,在情況摸底的基礎上聽取意見、多方協商。最後,區教育局擬定方案,上報市教育局審批。按照慣例,南京市教育局在5月份公佈招生辦法,各區教育局對照辦法對本區方案最終定稿。
招生委員會按照怎樣的程式劃分學區?決策依據包含哪些內容?要不要向市民公開?該工作人員表示:“這塊工作不對外公開,也不通過媒體進行報道。”
5月26日,建鄴區2015年義務教育學校招生政策向社會公佈,教育局方面表示:“今年的實施辦法出臺,經過有公眾參與的研討會、專家論證會、專題研究會等程式,做到了依法合理,程式規範。”
“很多地方的學區劃分,基本都是教育行政部門按照一套內部的工作流程來操作。”在南京教育系統工作多年的資深人士鄭先生説。他不願透露姓名,但同意談談他了解的“教育系統內部的普遍做法”。
鄭先生説,教育行政部門在學區劃分上選擇封閉操作,不排除個別地方有部門利益、領導意志上的考慮,但主要原因是這個問題涉及多方利益,教育行政部門擔心,越是社會參與越容易糾纏不清、議而不決。“説實話,在這個涉及千家萬戶的問題上,絕大多數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門肯定不會亂來,其內部都有一個工作程式。但是因為不公開,群眾自然容易懷疑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擔心有暗箱操作。”鄭先生説:“權力陽光運作是必然趨勢,讓類似學區劃分這樣關乎眾人利益的決策公開化、透明化,建立一套社會認可的監督機制,教育行政部門總有一天要面對。”
南京工業大學法律與行政學院院長劉小冰認為,根據《江蘇省行政程式規定》:“除法律、法規、規章規定應當舉行聽證的外,重大行政決策事項涉及公眾重大利益以及公眾對決策方案草案有重大分歧的,也應當舉行聽證”,像學區劃分這類關係到公眾利益的重大行政決策理應舉行聽證,並對決策過程予以公開,確保公平公正。
[ 責任編輯:郭碧娟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郭碧娟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