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用全面辯證長遠眼光看待我國發展

2020-03-18 12:06: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從現在情況看,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主要在今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還會有一定的後續影響,但我國經濟會逐漸回歸正常發展軌道。

  ■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是由我國基本國情、發展基礎、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潛力和動能、體制和制度條件、發展戰略、宏觀政策、發展目標等共同決定的,是長期起作用的基本格局,不會因疫情衝擊這種短期因素而發生改變。

  ■我們要變壓力為動力、善於化危為機,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衝擊。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綜合起來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這一重要論述和判斷,為我們正確分析當前複雜經濟形勢指明瞭方向,增強了變壓力為動力、化危為機的信心。

  疫情對我國經濟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生活的衝擊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交通運輸、旅遊、餐飲住宿、娛樂文化、商貿會展等服務業受到較大衝擊。今年春運40天期間,全國鐵路、道路、水運、民航累計發送旅客14.76億人次,與去年春運期間的29.8億人次相比下降50.3%。今年1—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0.5%。疫情對服務業的影響還會通過産業之間的關聯效應波及一、二産業。二是由於春節假期延長和人流、物流受阻,不少行業、企業在一段時間停産停業,營業收入和利潤下降,國家稅收相應減少,職工收入也受到影響。部分企業支付工資、租金以及還貸付息的現金流緊張,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生産經營較為困難。疫情期間農産品銷售、農業生産資料供應以及飼料、禽苗、活禽等因運輸物流不暢而受到一定影響。三是受工業、基礎設施、房地産部分投資延後等因素影響,今年1—2月份,全國固定資産投資同比下降24.5%。四是受國內外交通、物流不暢和企業開工不足影響,今年1—2月份,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下降15.9%,進口下降2.4%。五是全球許多國家相繼發生疫情,國際航空、航運、旅遊、貿易投資受到衝擊,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使我國穩外貿、穩外資的難度加大。

  儘管疫情既程度不同地影響總需求的三個方面即消費、投資、出口,又程度不同地影響總供給的三次産業生産經營,但綜合起來看,疫情對我國經濟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這是因為:

  第一,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及時提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迅速採取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舉措,構建聯防聯控、群防群控防控體系,充分發揮我國制度優勢,展現了出色的領導能力、應對能力、組織動員能力、貫徹執行能力,在較短時間遏制住了疫情在全國蔓延。經過全國上下艱苦努力,當前已初步呈現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産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態勢,為把疫情對經濟衝擊控制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創造了根本前提。

  第二,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執行黨中央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部署,各級黨委和政府積極作為,主動擔責,同時間賽跑,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積極推動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産。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奮鬥,千方百計把疫情衝擊的損失降到最低。從現在情況看,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主要在今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還會有一定的後續影響,但我國經濟會逐漸回歸正常發展軌道。

  第三,疫情衝擊只是影響一段時間需求和産出減少,而有效需求和生産供給能力並沒有削弱。從消費需求看,雖然旅遊、餐飲、住宿、娛樂等部分服務消費有時間窗口,過後難以完全彌補,但這部分購買力可能轉移到其他方面消費。耐用消費品等消費只是推遲了購買時間。從投資需求看,工業、基礎設施、房地産等部分投資延後,從全年看會補上。製造業不少行業一段時間的部分減産,過後增産可以彌補,而且由於補庫存需要,從全年看産出不會受太大影響。零部件等出口減少,只要産業鏈沒有轉移,疫情過後出口還會補上。經濟運作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只要支撐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條件沒有削弱,一段時間的需求和産出減少,會由過後的反彈對沖掉一部分甚至大部分。所以,這次疫情對我國經濟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

  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是由我國基本國情、發展基礎、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潛力和動能、體制和制度條件、發展戰略、宏觀政策、發展目標等共同決定的,是長期起作用的基本格局,不會因疫情衝擊這種短期因素而改變。我國具有保持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的充足條件。

  從發展基礎看。2019年我國經濟總量近100萬億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佔全球經濟的比重超過16%,對全球經濟增量的貢獻約佔三成,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歷史性地突破1萬美元。我國已成為居世界第一的工業製造大國,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總里程均居世界第一,通信業實現趕超。對外經濟跨越式發展,商品貿易、服務貿易分別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成為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是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外匯儲備連續14年居世界第一。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使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為鞏固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宏觀經濟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宏觀經濟的顯著特點是沒有發生過經濟衰退和危機,經濟增長率除了1981年的5.1%、1989年的4.2%和1990年的3.9%,其餘38年都是高速度和6%以上的中高速,而且多數年份實現了就業、經濟增長、物價、國際收支的良好組合。以最近5年(2015年至2019年)為例,雖然面臨經濟下行壓力,但每年城鎮新增就業都在1300萬人以上,經濟增長率分別為7.0%、6.8%、6.9%、6.7%和6.1%,保持在合理區間。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分別為1.4%、2.0%、1.6%、2.1%和2.9%。經常項目順差逐漸縮小,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消費和服務業的貢獻率持續上升,城鎮化快速推進,傳統産業改造提升,數字經濟等新興産業蓬勃發展。我國在改革開放實踐中,探索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調控制度體系和機制,積累了豐富經驗。這為保持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創造了良好宏觀經濟環境。

  從發展潛力和動能看。我國正處在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每人平均收入處於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和人民生活水準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邁向高收入國家行列,對發展的需求是全面、巨大和持久的。同時,我國具備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我國有14億人口,超過4億人的中等收入群體仍在擴容,國內市場規模巨大且不斷發展,潛力無限;國內儲蓄率高,是少有的資本凈輸出國和債權國;人力資源豐富,有9億勞動力,其中超過1.7億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有1億多個市場主體,蘊藏著巨大的創業創新潛能。這是保持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的重要條件。

  從體制和制度條件看。我國有中國共産黨堅強領導,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能夠將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和市場經濟活力結合在一起,並根據生産力發展要求通過深化改革開放不斷優化這種組合,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這是保持我國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的體制和制度保證。

  從財政、金融體系看。我國2016、2017年財政赤字率均為3%,2018、2019年分別為2.6%和2.8%,在國際上處於較低水準。近兩年多來,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採取有力措施加強金融監管,遏制了宏觀杠桿率2009年後連續多年持續攀升的勢頭,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取得重大成效,金融風險趨於收斂、總體可控。我國擁有世界最大的信貸市場,世界第二大的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和保險市場。我國財政、金融體系抗風險的韌性強,有足夠的政策空間和工具應對疫情衝擊和經濟下行壓力。這是保持我國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的有力支撐。

  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們來説,這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只要我們變壓力為動力、善於化危為機,有序恢復生産生活秩序,強化‘六穩’舉措,加大政策調節力度,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就能夠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變壓力為動力,化危為機,這是極為重要的戰略思想。唯物辯證法認為,對立統一規律即事物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挑戰和機遇可以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關鍵是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善於把握時機,積極創造條件,促進事物朝著好的、進步的方向轉化。只要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的有序復工復産8點要求,就能化危為機,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進一步提高發展品質。具體來看,實現化危為機,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今年新形勢新任務,繼續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下功夫。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當前重點是在降成本、補短板上加大力度。要落實好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研究出臺新的階段性、有針對性的減輕企業負擔舉措。我國企業的能源、電信、物流、融資等成本較高,相關行業可以通過改革降低企業的相關成本。當前,應適當減免小微企業貸款利息,幫助他們渡過難關。補短板對於拓展消費和投資需求、對於提高供給品質和穩增長等都有重要意義。要加快補齊“三農”、民生、環保短板,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長期以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相對滯後,相關支出佔比、醫院床位及醫護人員在總人口中的佔比均偏低,縣以下醫療資源更為短缺。這次疫情衝擊也暴露了公共衛生安全體系、應急管理體系和醫療機構建設以及醫療廢物、危險廢物收集處理設施等方面的明顯短板,需要加快補齊。

  增強微觀主體活力。這對於抵消疫情衝擊、穩就業穩增長至關重要。要繼續以完善産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加大深化市場化改革力度,破除妨礙各類生産要素流動的壁壘;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繼續優化營商環境。加大對民營經濟、勞動密集型行業和中小微企業的支援力度,充分發揮企業家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他們的創業創新活力,克服疫情帶來的暫時困難。

  提升産業鏈水準。以應對疫情衝擊為契機,強化科技創新,大力培育新動能,推動傳統産業改造優化升級,積極發展智慧製造、無人配送、線上消費、醫療健康等新興産業,推動生物醫藥、醫療設備、5G網路、工業網際網路等加快發展,提升我國在全球産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

  暢通國民經濟迴圈。這是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的重要條件。當前,要建立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作秩序,打通“大動脈”,疏通“微迴圈”,使人流、物流、資金流有序轉動起來,暢通經濟社會迴圈。堅持全國一盤棋,維護統一大市場,促進上下游、産供銷、大中小企業整體配套和全産業鏈協同復工,切實提高復工復産的整體效益和水準。

  擴大國內有效需求。加大財政、貨幣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把被抑制的、被凍結的消費釋放出來,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培育壯大起來,使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得到回補。加快在建、新開工項目和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進度,加強用工、用地、資金等要素保障,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債券資金和政策性金融,優化投向結構,注重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發揮好有效投資對穩增長和優化結構的關鍵作用。

  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的決策部署,努力做好穩外貿、穩外資工作。用足用好出口退稅、出口信用保險等合規的外貿政策工具,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穩定國際市場份額。保障外貿産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落實好外商投資法,積極幫助外資企業解決復工復産中的困難。鼓勵各地促增量、穩存量並舉,抓好重大外資項目落地。擴大金融等服務業對外開放。落實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繼續優化營商環境,增強外商長期投資經營的信心。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