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不可沒:動物模型是在實驗室裏研製的新冠“病人”
“動物模型是什麼呢?形象的説,就是在實驗室裏研製的新冠‘病人’”。在3月1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秦川在答記者問時,生動解釋著動物模型是什麼。她説,疫苗和藥物都要經過這種特殊的“病人”的檢驗,才能用到真正的病人身上。
秦川介紹,新冠疫情以來,科技攻關組積極推動了動物模型的研發和應用,將其作為五個攻關方向之一,組織國內的優勢單位,充分利用在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中東呼吸綜合症等歷次研究中有基礎的單位,第一時間建立了動物模型,為科學家認識疾病、病原體、傳播途徑、藥物篩選、疫苗研發等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中國醫學科學院已經建立了表達人病毒受體的人源化轉基因小鼠模型,也建立了恒河猴模型,中國科學院也建立了恒河猴模型,這些都是第一時間建立的模型,這些最早成功並經過鑒定的動物模型,使我國率先突破了藥物和疫苗從實驗室走向臨床的關鍵技術瓶頸,再現了疾病發生發展的動態過程,加深了對新冠的認識。
目前動物模型在三方面發揮了作用:
一是明確病毒傳播途徑。
中國醫學科學院通過動物模型定性研究了氣溶膠、糞口傳播等多種途徑的可能性,實驗結論納入了國家衛健委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第六版。
二是用於藥物的篩選。
很快篩選到了有效的成藥,並已經用到臨床救治中。
三是驗證疫苗的有效性。
科技攻關組同步部署了5條技術路線進行疫苗研發,研發中充分考慮了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這個過程是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程式開展的。目前已有8種疫苗在中國醫學科學院進行有效性評價,部分疫苗的有效性評價工作已經完成了。
秦川最後強調,疫苗是用於健康人的特殊産品,安全有效是第一位的,相關部門將繼續嚴謹的按照科學程式來完成這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