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紅手印開啟的中國農村土地變革進一步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2018-10-18 11:30:00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線上
字號

  國際線上消息(記者 王蕾):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是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1978年11月,小崗村的18戶農民摁下紅手印,以“托孤”的形式立下生死狀,簽訂將土地承包到每個家庭的契約,開創了中國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先河。自那以後,小崗村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一個標誌。今年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40週年,記者近日走進小崗村,了解到小崗村農民正在這塊土地上探索著新的農業發展之路。

  早上7點鐘,小崗村農家婦女曾雲就帶著外孫女在稻田裏喂鴨子了。兩年前小崗村與安徽科技學院合作開展稻田養鴨、蝦和螃蟹的現代生態農業項目,曾雲就負責在這塊約5公頃高標準農田上喂鴨和螃蟹。曾雲説,她自己家約2公頃的土地已流轉出去。現在的工作比以前自已種地輕鬆了,收入也有保障了:“流轉(出去土地)比自己幹強,你看流轉還能找一份工作還有收入,等於雙收入,你自己種地就沒時間給人家打工了。我在這幹時間也自由,到點兒來喂鴨子,活兒多就多幹,活少就少幹,一個月能掙3000塊錢。”

  曾雲的丈夫在附近礦上打工。兩口子一年能有三萬元以上的收入,在小崗村算是中等水準。

  小崗村村民今天的好生活得益於當年老一輩的一個大膽創舉。今年69歲的小崗村村民嚴宏昌上世紀70年代曾是小崗村的生産隊副隊長。在當時一年有三個月沒有糧食吃的日子裏,他和家人不得不去外地要飯。提起當時的情形,他至今都會落淚:“當時(在外討飯討到豆芽湯,兒子)余山他媽就講,早知道能要到豆芽湯喝,把爸爸媽媽也帶出來喝點豆芽湯就好了。我一聽到這個心裏很酸,實際上我也喝不下去,父母在家裏怎麼度過的饑荒,我心裏沒有底。那時候我就埋怨自己生不逢時,作為20多歲的人,我上不能養老下不能養小,有好幾天都沒心思吃飯,湯我都不喝。”

  被饑餓倒逼著的改革發生在1978年11月。嚴宏昌和當時的生産隊長一起,帶領18戶農民一起摁下實行包産到戶的紅手印。1982年,中國第一個關於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正式出臺,明確肯定了包産到戶的做法。從此,農民以家庭為單位,向集體經濟組織(主要是村、組)承包土地等生産資料和生産任務的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在中國農村全面推廣開展。8億多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得到釋放,中國糧食産量年年提高。小崗村村民從此告別了缺糧饑餓的日子。

  然而到本世紀初,與小崗村一樣,種地為生的中國農民依然只解決了溫飽問題。對此,小崗村負責人李錦柱説:“為什麼一朝跨入溫飽線,二十年沒進富裕門?就是大包乾適應了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的規律,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賦予了農民自主權,在當時促進了生産力的發展,迅速創造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一家一戶的(生産),又不適應(現代化集約化生産了)。邊遠的鄉村,沒有(生産)要素進入,沒有資本資金投入,怎麼可能有大發展。”

  為了盤活農村土地,保護農民的承包權益,2013年,中國發佈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用5年的時間實行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頒證,解決農戶承包地塊面積不準、四至不清等問題。小崗村率先在安徽省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2015年,安徽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第一證”在小崗村頒發。

  當年大包乾帶頭人之一嚴金昌家的2.3公頃土地已經拿到了確權證。老嚴説:“以前沒有確權,老百姓怕失地,怕土地流轉過以後再回不來,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農民沒有土地他不能生活呀,所以現在土地確權過以後,農民特別放心。特別是十九大也提出來,二輪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這樣就給我們農民吃了個定心丸。”

  老嚴把家裏的土地全部流轉給種糧大戶或公司,他和兒子們騰出時間,開起了農家樂飯館。這幾年,來小崗村旅遊的人越來越多,老嚴家的生意越來越好。

  小崗村現有的約1000公頃耕地中,有六成以上參與了流轉。小崗村負責人李錦柱表示,小崗村的基礎性産業是現代農業,通過土地確權改變土地細碎化的現狀,小田並大田,在此基礎上,小崗村正探索股份合作、委託貸款等新的經營模式。“一方面是把現代農業做強搞大,另一方面把更多不願意從事農業的解放出來。誰來種田怎麼種田的問題這是非常迫在眉睫要解決的問題。我家幾塊地,哪塊地在哪個地方我都記得,但我家小孩兒根本不知道我家還有地,指望80後90後回鄉種地那是不可能的,我們就要借助於專業化的力量,借助於願意種地的人。”

  李錦柱説,去年他們已與有中國現代農業排頭兵之稱的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合作,希望借助這次合作,小崗村走出一條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