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廣播公司(BBC)曾在一篇題為《中國新工業革命》的文章中將高鐵建設看作是中國正在開展新工業革命的標誌。文章説,中國特有的文化和中國人的勤勞創新使得中國高鐵技術得以迅速應用,並引領世界。
韓聯社的表述則更加直白:“坐上高鐵,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國速度’。”
一場持續的“高鐵革命”
“那真的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所有人都憋著一股勁:必須讓中國高鐵真正成為中國人自己的高鐵。”回顧起中國高鐵的創新發展歷程,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十三五”先進軌道交通重點專項專家組組長賈利民非常感慨。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賈利民就投身於中國高鐵的科研創新工作,見證了中國高鐵孕育發展至今的全過程。
“我們是站在西方的肩膀之上起步的。”談到中國高鐵的發展,賈利民坦言,對西方技術的引進消化再創新,對我們的發展非常重要。從照圖施工到小改小修,從引進西方的製造能力到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中國“高鐵人”用10年多的時間“全面地、系統化地,一個角落都不遺漏地”研究、建設起了自己的高速鐵路。
武廣高鐵,建設工期4年半,而這在國外一般需要8-10年。武廣高鐵董事長王志堅説:“我們是把他們用在休息的時間、喝茶喝咖啡的時間用在了工作上。”中車長客股份公司的焊接工李萬君,被譽為“工人院士”,在他手下,高鐵所有焊件都表裏如一、沒有瑕疵,在他眼中,“每一個焊件都得是藝術品。”歷時5年建設的寶蘭高鐵,沿線地質地貌複雜,被中鐵二局寶蘭高鐵甘肅段項目部經理袁韜形容為“就像在豆腐上建高鐵”……
中國高鐵的發展,離不開高鐵建設者的辛勤付出,也離不開國家的戰略支援。在賈利民看來,中國高鐵成功的發展模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的制度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