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歲的龍天保是帶著6斤大米下的山。
他的老家在貴州省月亮山腹地榕江縣計劃鄉擺王村污講寨,距離鄉政府約25公里,山大溝深。
和祖祖輩輩生活在寨子裏的其他貧困戶一樣,龍天保曾住在人畜混居的傳統木房裏多年。他渴望走出大山,但在易地搬遷中,龍天保曾無數次掙扎過:下山後靠什麼生活?然而,為了兒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徹底割斷“窮根”,他決定“試一試”。
按照每人每天1斤大米的口糧算,以3天為限,他從自家的米缸裏稱出6斤大米,和妻子一起下山“闖江湖”。
夫妻倆計劃:要是米吃完了,工作還沒著落,他們就回到大山裏,再也不出來了。
“第二天他們就在磚廠找到了活兒。”曾多次動員龍天保搬遷的榕江縣水庫和扶貧生態移民局副局長羅幸金説,他們勤勞肯幹,很快得到了老闆的賞識,連單車都沒騎過的龍天保還學會了開鏟車、騎摩托車。
下山之後怎麼過活?這是搬遷戶最關心的問題。“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實施範圍將擴大到22個省份、約1400個縣。要解決“不僅搬出來,而且穩得住”的問題,關鍵要解除貧困戶的後顧之憂。
動員秦巴山區的李桂英搬遷,曾讓當地幹部傷透腦筋。李桂英一直住在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嘉川鎮五紅村山頂。今年4月,駐村第一書記趙萍來到李桂英家,看見破舊的危房對她説:“你這個房子太危險,還一個人住,需要搬出來啊。”
但李桂英只是聽著,眼角挂著淚水。兒子上大學需要錢,她害怕搬遷下去背負債務,找不到活兒幹。
趙萍説,為做通工作,當地幹部到李桂英家去了五六次,把政策講透:她家2口人將獲得5萬元補貼,同時給她安排了公益崗位,每月清掃公路有600元錢,在山下還能分得2畝菜地。最終,李桂英搬出了危房。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