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令人心酸。
生活在深山區的人,都有一部先祖遷徙史,或為逃避戰亂,或為擺脫饑荒,一頭扎進深山構成的天然保護屏障。一開始,還能“靠山吃山”,後來土地逐漸貧瘠,生態日趨惡化,逐漸“坐吃山空”,而大山如桎梏,把他們與外界分割開來。
在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坪埡藏族鄉六村,由於山大溝深、道路狹窄崎嶇,村裏的農戶幾乎家家養了一頭騾子,作為生産生活重要的交通保障。(9月1日 攝)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坪埡鄉崇山子村隱藏在高山之巔。村子周圍的所謂耕地,每一塊只有四五步寬,就像挂在墻壁上的地毯。由於缺水,這裡十年九旱。76歲的老村支書楊生林説,為了生活,大家都變成了“柴客子”。
山下的兩水鎮平均3天逢一次集。崇山子村民就花一天時間上山砍柴,再用一天時間趕騾子馱柴禾下山賣柴,換些大米再上山——這,就是“柴客子”。
每年砍柴,楊生林都會用壞一把斧頭。
天長日久,樹木越來越少,山上越來越禿,洪水越來越多。有時洪水直接衝進村子,把那麼一丁點田地都給卷走了。
少田寡種、缺水少雨是這些貧困地區普遍存在的問題,在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任何與扶貧掛鉤的種植産業都無從談起。只能勉強糊口的村民,祖祖輩輩都活在與命運的苦苦抗爭中。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