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網消息(記者 張文奎 見習記者 鄭凱)9月19日淩晨4時左右,天剛濛濛亮,莊裏村村民都懷著沉重的心情起了大早,村裏的8輛私家車全部出動,還安排了公交車。大家不約而同地準備參加周炳耀的追悼會,送這位“親人”最後一程。
全心全意謀發展
卓洋鄉全鄉面積97.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00米,屬於傳統農業鄉鎮,在古田屬於相對貧困的鄉鎮。
該鄉莊裏村共有124戶414人,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反季節蔬菜和菌菇。2009年,周炳耀當選卓洋鄉莊裏村支部書記時,每人平均年收入才3480元,是個窮村。
作為支部書記,帶領村民擺脫貧困成了周炳耀肩頭的重擔。他始終認真履職,堅持“滴水穿石”的閩東精神,帶領群眾艱苦創業。周炳耀認真研究分析本村的發展形勢,當起全村群眾脫貧致富的帶頭人,積極帶領村民發展食用菌生産,為村民增産創收。
2013年,貧困戶張祖強因殘疾致貧,一家四口年每人平均收入僅3000元,家中僅妻子有勞動能力,想發展食用菌種植又苦於無技術支援。周炳耀得知情況後立即帶領村中兩名食用菌種植專業戶到張祖強家中為其提供技術幫助,並且長期跟蹤脫貧情況,至2016年,張祖強一家每人平均收入已達5360元。
村民主任劉長務介紹,村民張濟利常年在村裏務農,收入微薄。也是在周炳耀的引導下,開始種植香菇,第一年就賺了4萬多元,第二年發展,年收入增加到十幾萬元,還蓋起了三層樓的新洋房。
據了解,2013年以來,莊裏村累計發展種植花菇166.9萬袋、雞腿菇40.5萬袋、猴頭菇75萬袋、白木耳148萬袋,水蜜桃200畝,村民後續經濟作物培育不斷壯大,2015年莊裏村全村每人平均收入達9220元。
“我們要發揚艱苦創業精神,才能打贏脫貧攻堅戰,才能致富奔小康。讓村民的口袋鼓起來,讓我們的村民富裕起來,這是我最大的心願。”在今年“兩學一做”第二專題討論會上,周炳耀擲地有聲。
公共事業挂心頭
由於村財比較困難,周炳耀提出了一個方案,遇到村裏重大項目開支卻又資金困難的情況下,村支書和村民主任每人出3萬元,其他村幹部每人出2萬元,作為項目墊支,待爭取項目資金後再返還。
“周炳耀是我們村村幹部裏最窮的。前些年香菇市場行情好的時候,他日子還好過些,但這兩年行情不好,他自己也不寬裕,但對村裏的事務他依舊熱心,對群眾困難也常是慷慨解難。他妻子還患病需要大量開支,孩子們在外打工,收入也不高。前兩天,信用社的信貸員來,我才知道,周書記還有6萬元貸款沒還啊。”劉長務説。
周炳耀沒上任之前,莊裏村村民一直靠村裏的山泉水作為生活用水來源。周炳耀上任之後便積極帶頭修建自來水工程。白天他帶領村幹扛上工具前往十公里外的北山村登口山水源地挖溝埋管,晚上就在家中同村幹研究自來水管的佈置走向。籌資時他總是自己先出做好榜樣,每戶出100元,他就出200元。
2015年,為了讓村裏70多位老人有個娛樂休閒的地方,周炳耀帶頭墊資3萬元,與村兩委共同買下了村民一處閒置的房子,裝修改造成老人活動中心。由於沒有村財收入,大家墊資的錢至今無法歸還。“村裏現在還欠著書記3萬元錢呢。”劉長務説。
在周炳耀擔任莊裏村黨支部書記的7年多來,共為村裏爭取到上級項目資金80多萬元,6條硬化村內水泥路讓村民出行更方便;3條機耕路讓村民發展生産更有效率;1.5公里河岸護坡讓這次洪水損失降低到最小;村裏的70多位老年人有了寬敞明亮的活動中心;家家戶戶也喝上了乾淨的自來水……
原先臟差亂的破舊小山村,在周炳耀任上一步一個腳印地展現出新面貌,莊裏村先後被授予“全縣先進基層黨組織“先進黨支部”、文明村等榮譽稱號。
公共事業常挂心頭,對周炳耀來説,還有很多的事情沒做,也放不下。記者來到村委樓,在門前的空地上就見到堆滿了碎石、沙子,料想村裏還有項目沒有完成,村支委黃文清指著墻角堆放的路燈桿説:“這15根路燈桿是前不久村裏才買下的,考慮到村裏沒有路燈村民們夜間出行不便,周炳耀就想在村裏主路上安裝路燈,本想颱風過後就裝,沒想……”
群眾把他當親人
“因為親切,村裏大家都叫他耀仔,都不叫他書記的。”75歲的老黨員周傳倉説。
五年前,周炳耀攢錢買了一部二手轎車,雖是私家車,卻擔起了村裏“120急救車”的功能。
2012年2月,村民張清湘上山砍柴時摔斷了脊椎,周炳耀得知消息後,立即開車將其送往縣醫院治療。“我老公癱瘓在床之後,周書記還把我們家當做結對幫扶對象。時常關心慰問,盡可能地幫助解決困難。”張清湘的妻子説。
2013年,村民劉長鐘73歲的老父親不慎從自家2樓摔下,導致骨折。正在田裏幹活的周炳耀,得知消息後第一時間開車將老人送至寧德市醫院。劉長鐘按鄉土社會傳統,要付200元油費時,周炳耀説什麼也不收。
2014年夏季,村民張巧明四個月大的女兒突發肺炎,周炳耀得知後開車將母女倆送往古田縣醫院,孩子病情嚴重需要轉院時,周炳耀又立即拉上母女直奔省婦幼保健醫院,事發緊急,張巧明沒帶夠現金,周炳耀為她墊上醫藥費。看病期間,不管是淩晨1點還是3點,周炳耀都是二話不説開車來回接送張巧明母女。“我們給他油費,他説什麼也不收。”張巧明哭了。
記者在周炳耀家中的停車庫看到了村民口中的“120”急救車是一輛黑色的比亞迪,儀錶盤上顯示“88388公里”,其中一半以上都是為村民跑的……
“大家都是一個村的,我不賺村裏鄉親的一分錢。”這是周炳耀最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
一部小車承載的是周炳耀入黨宣誓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的莊嚴承諾。
2001年,黃秋季在醫院照顧生病的老公,剛好又是春播時節,家裏三畝多地都是周炳耀幫忙打理的。
2012年,看村民劉長東做生意不善導致家境困難,周炳耀湊了3萬元借給他當啟動資金,並幫他建起菇棚……
這樣的事不勝枚舉。周炳耀始終如一的默默奉獻、公而忘私,在父親的遺物裏,女兒周巧蘭發現錢包裏僅剩下29.5元,而病床上的母親身上只有200元。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