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李長春:保護髮展文化遺産 建設共有精神家園

2011年06月03日 22:08:25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第六,加強領導、形成合力,努力營造全社會參與保護、發展文化遺産事業的良好環境。文化遺産事業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社會的共同事業,必須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努力形成文化遺産保護的強大合力和長效機制。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文化遺産事業的發展,充分認識文化遺産事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實把文化遺産保護、發展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納入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與經濟社會各領域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推進、一同督查,確保文化遺産工作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要加大保護、發展文化遺産的投入力度,完善文化遺産保護經費增長機制,健全公共博物館等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的財政保障機制。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特別是各級文化、文物部門,要進一步增強加快文化遺産事業發展的責任感緊迫感,從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理清發展思路,謀劃發展戰略,實施重大工程,更好地發揮文化遺産事業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要統籌規劃博物館發展佈局,有條件的縣可以根據本地資源優勢,結合重大考古發現和文物保護需求,建設遺址博物館,地市級中心城市重點建設特色性博物館,省一級城市重點建設綜合性博物館,省會城市博物館和省級博物館要各有側重,形成特色鮮明、佈局合理的博物館體系。要按照屬地管理原則,落實文化遺産保護和管理責任,依法實施文化遺産保護和管理,切實加強文物安全防範設施建設、文物執法機構和隊伍建設,確保文物安全和文化遺産事業有序發展。要加強文化遺産工作隊伍建設,努力造就一批知識淵博、品質優秀、甘於奉獻的專門型人才,一批敢於創新、善於創新的創新型人才,一批熟悉和掌握古代科技知識和傳統工藝的專業型人才,一批善於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産的科技型人才,一批熟悉文化遺産工作、懂經營善管理的複合型人才,一批歷史文化知識豐富、具有世界眼光、熟悉外語的外向型人才。要完善和落實社會力量捐贈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社會資金進入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的相關規定,鼓勵引導更多社會資金投入文化遺産保護事業。要加強宣傳普及工作,廣泛介紹文化遺産知識,增強公民依法保護意識,積極培養文化遺産保護志願者。營造保護文化遺産人人有責、文化遺産保護成果人人共用的社會環境,形成有利於文化遺産保護的輿論氛圍。

  文化遺産工作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希望廣大文化遺産工作者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倍加珍惜我國文化遺産事業面臨的大好機遇,開拓進取,奮發有為,努力開創文化遺産事業新局面,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孫金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