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突出思想內涵、強化教育功能,充分發揮文化遺産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文化遺産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銘刻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要把保護、發展文化遺産與開展群眾性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充分利用文化遺産豐富的歷史和革命文化資源,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生動展示中華民族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産和燦爛的文明進步成就,展示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創造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艱辛歷程和輝煌成就,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激發全社會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要把保護、發展文化遺産與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相結合,深入發掘自古以來各民族友好交往、相互融合的重要史實,充分反映中華民族大家庭血脈相連、血濃于水的深厚情感,反映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民族地區繁榮發展的生動實踐,切實增強各民族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向心力,共同維護民族團結的大好局面。要把保護、發展文化遺産與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先進文化相結合,深入挖掘文化遺産的文化內涵,通過豐富的展品、高品位的展覽,以及各種形式的群眾性節日活動和文化遺産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使更多的群眾增長知識、愉悅身心、陶冶情操、昇華情懷。要把保護、發展文化遺産與加強青少年教育相結合,進一步密切文化遺産單位與學校的聯繫,建立文化遺産保護髮展與學校教育、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的有機銜接,寓教于樂,寓教于遊,使文化遺産成為提高青少年綜合素質的重要渠道。要把保護、發展文化遺産與開展紅色旅遊相結合,深入挖掘文化遺産中的紅色文物、紅色文藝等資源,拓展紅色旅遊的內容,豐富紅色旅遊的思想內涵,創新展陳和服務方式,不斷增強紅色旅遊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三,以人為本、關注民生,推動文化遺産保護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體人民,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群眾是文化遺産的所有者、鑒賞者和傳承者。文化遺産保護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文化遺産保護成果必須惠及全體人民,這是實現文化遺産價值的現實需要,也是保護、發展文化遺産的根本目的。要把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擺在文化遺産工作的首要位置,加大對公共博物館、大遺址保護項目、重要文化遺産展覽等的投入,實施重大文化遺産工程,向全社會提供更多優質便捷的公共文化鑒賞服務。要進一步深化博物館免費開放工作,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青少年學生集體參觀一律實行免票,強化服務意識,完善服務設施,充實服務內容,改進服務方式,把專業性和知識性、學術性和趣味性、科學性和觀賞性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準。要始終關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無論在文化遺産考古發掘和保護修繕中,還是在歷史文化街區和村鎮的保護建設中,都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著力改善群眾居住和生活條件,激發人民群眾參與文化遺産保護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文化遺産保護事業為民造福。
[責任編輯:孫金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