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24日電 清明節前後,入夜後各地鬧區十字路口,會有遙祭祖先,焚燒冥紙的人群。臺灣《旺報》24日刊發投稿文章稱,如今海峽兩岸炎黃子孫,祭拜祖先方式雖有別,卻都還保有慎終追遠的心。
文章摘編如下:
清明節前後,到大陸河南省洛陽、開封、鄭州一帶,入夜後各地鬧區十字路口,都擠滿了遙祭祖先,焚燒冥紙的人群,且越熱鬧的路口祭拜人潮越多,香煙嫋嫋,紙灰飛散,蔚為奇觀,令來自臺灣的觀光客大開眼界。
洛陽、開封、鄭州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因黃河、洛水流經於此,故此地亦稱為“河洛”,炎黃子孫發源於此,後再向海內外繁衍遷徙。宏偉的炎、黃兩帝雕像就豎立在黃河岸邊山上,每天前往朝山膜拜的炎黃子孫,也絡繹于途。
如今海峽兩岸炎黃子孫,祭拜祖先方式雖有別,卻都還保有慎終追遠的心。
鄭州一帶居民説,大陸多數民眾掃墓,也是選在清明節當天前往祖先墓園祭拜,在街上燒紙錢者,多數是離鄉的遊子,因工作關係無法返回家鄉墓園祭拜,只好以遙祭表達孝思。
而在車如流水般的十字路口鬧區遙祭,也是祖先流傳下來的,透過便捷的交通,祖先也較容易收到。
鄭州是大陸南北、東西交通的重鎮,大陸的物流中心。他們相信在鄭州鬧區十字路口燒冥紙,遙祭祖先,祖先也能很快就收到子孫焚燒的紙錢與禮物。祭拜時得在冥紙上寫上祖先的名字,以方便祖先收到。
家離鄭州市480公里的熊姓居民説,夫妻都在鄭州上班,回鄉掃墓來回960公里,在街口遙祭祖先,是不得已的做法,但仍表達他對祖先最虔誠的孝思。
反觀臺灣掃墓風俗,多數家族也選在清明節當天祭掃祖墳,但也有不少客家族群于元宵節過後就開始掃墓。這些客家人提早掃墓,相傳是受日治時期“島內移民”的影響,那時臺灣西部有不少客家人遷徙到花東、高屏或南投地區拓墾,因交通不便,為便於他們返鄉過年後再前往遷居地拼事業,故提前于元宵節過後就掃墓。
隨著臺灣喪葬風俗的改變,現火葬後骨灰進塔,或是合建家塚,將祖先骨骸合葬者日增,故到寺院納骨塔、家塚祭拜者也越來越多,場面也越來越盛大。
同樣地,現代人忙碌,清明節託人掃墓,或是利用網路掃墓者也越來越多,且兩岸皆然,也拉近了兩岸同胞信仰的距離。(何來美/苗栗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