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5日)是“國際志工日”,臺北市社會局舉辦“企業分享樂當志工經驗談”記者會及相關嘉獎活動,場面十分熱絡,而以志工工作出色而聞名全島的臺北劍潭裏卻平靜如常。一大早,被授予“臺灣特優志工”榮譽稱號的王迎珠大姐又冒雨去社區屋頂花園看護植物;已當了25年志工的劍潭裏里長畢無量照例打開辦公室的門,開始一天忙不完的大情小事……對他們來説,每一天都是“志工日”,無報酬參與社會服務就是他們的生活常態。
環保志工:無需排班有序運作
馬賽克外墻從底到頂挂滿植物,使本來平淡無奇的劍潭裏辦公樓變成生機盎然的綠建築;房前屋後綠草如茵,休閒椅、遮陽傘散落其間,看起來就像一處很有情調的露天吧;報架、書櫥、自動血壓計、運動器材,棋牌室,聚餐室……一切日常生活服務設施應有盡有,又使這裡成為溫馨的家園。很多社區民眾習慣到這裡走走,交流資訊、休閒娛樂,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瑣細難題,同時也有很多的愛心在這裡匯聚,“4000多人的劍潭裏目前有80多位志工,他們無私地為大家服務,使環境更美,鄰里更友愛,生活品質更高……”畢無量説。
而十年前,劍潭裏辦公區域還只是個廢棄的幼兒園,雜草叢生、垃圾成堆,是個鳥不生蛋的臟亂差衛生死角。當局想將舊建築推倒重建一座學校,但經評估,認為在少子化嚴重的社區裏,辦學校並不科學,經畢無量等人積極爭取,幼兒園成為社區民眾活動中心,讓它改頭換面的主力軍便是志工。
除雜草、清垃圾,栽培植物,營造環境,甚至拆舊建築、蓋廁所都是社區志工自覺自發的行動。經過近五年的環境美化,原來雜亂無章的劍潭裏變成了社區公園;又經過五年自然生態化營建,社區竟成了臺灣珍稀鳥類藍鵲、朱鸝等的棲息地,水澤濕地甚至有野生螃蟹出沒。而環保志工從此也成為社區志工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手環保,財源穩保”、“綠色大地,生命永續”、“紙張勿浪費,綠樹誠可貴”……劍潭裏社區服務中心大樓的每一級階梯,都貼著這樣的環保小格言;太陽能光電系統、雨水回收、綠屋頂等環保節能減碳措施也都是環保志工的創意;每個月第二周的星期二,是劍潭裏全體環保志工集中進行社區大掃除的日子,迄今已堅持了十年;針對時下養寵物狗成風的現象,劍潭裏在小區公園裏設置了與下水道相通的“狗馬桶”,以便狗主人清理狗糞便,杜絕蚊蟲滋生,維護環境清潔。
“環境衛生方面的工作很多很雜,澆花種樹、打掃巷弄衛生、清潔廁所、分揀垃圾、清理狗糞鏟等全由志工承擔,平常誰做什麼,什麼時間做,大家都自覺自願,不需要排班就完成得很好。如果當班的人有什麼事不能到位,也會自己找人頂替,或來向里長報告,決不會出現脫班的現象。長期做志工,大家已培養出了榮譽感和責任感。”畢無量説。
心理關懷志工:身心的健康使者
劍潭裏社區常住人口的18%年齡超過65歲,針對這些人群,該裏成立了“關懷據點”,健康志工、心理關懷志工應運而生。他們或幫老人們量血壓、做健康諮詢,或時常打電話給孤寡獨居老人噓寒問暖。每週五,劍潭裏還會固定組織關懷聚餐,這個主意出自畢無量,“你想,把便當送到老人家裏,他們還是一個人吃,很寂寞,讓他們集中一起吃飯,就有了相互交流的機會,其樂融融,老人們特別開心。”
每一個老人聚餐日都是志工們既繁忙又充實的日子。他們拿著從社會上募集的善款到市場採購,“十萬元新台幣可以用很久,因為用得很省。”畢無量告訴記者。“當志工告訴攤販是為老人聚餐購買食材後,攤主往往會把菜價打折,其實愛心會相互激發和傳遞。買回食材後,很多擅長廚藝的志工就會動手做拿手好菜,而一旦所做的菜被老人們讚賞,就更有積極性。其他志工也會紛紛上陣,比拼手藝,結果就使菜色越來越多,口味越來越好。”
老人們吃得滿意只是聚餐活動的一個成果,更讓人高興的是,通過這一平臺的溝通交流,很多老人成了朋友,相互關懷,互相幫助。“有時一個老人病了,就有其他老人陪著去看病,幫忙拿藥,在一旁安慰,他們其實也成了志工。老人們還經常一起參加各種活動,或聚會閒聊,有了傾訴的對象,寂寞煩惱等就有可能疏通,心理健康了,也必然促進身體的健康,並可化解一些矛盾,促進人際關係的和諧。”
畢無量所描述的這種好現象讓志工們大受鼓舞,讓他們進一步體會到自身工作的價值,從而更加積極地奉獻社會,形成良性迴圈。而正是這,使“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這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成為可能。(記者 林娟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