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流潺潺、古樹參天的北投公園周邊,藝文場所林立,辛亥革命元勳、“一代草聖”于右任唯一在臺的留存建築“梅庭”,即隱于溪光山色間。
一個週末,記者慕名前往。從為人熟知的北投溫泉博物館向地熱谷方向前行兩三分鐘,一座深棕色日式木建築映入眼簾。宅邸門柱上,于右任親題的“梅庭”兩個大字,飄逸遒勁。
“梅庭”建於上世紀30年代末,當時為日據時期日本高級軍官的寓所。寓所分上下兩層,上層是日式木構架屋舍,曾設一座溫泉澡堂,有大量的落地窗;下層則是鋼筋混凝土澆築的防空洞。後院綠樹成蔭,幽雅蒼鬱,俯臨北投溪,水流潺潺。從1952年起,于右任常來此避暑、避壽及避開關説。他去世後閒置多年。近年來,臺北市政府耗資近2000萬元新台幣進行整修,于2010年初正式向民眾免費開放參觀。
換上室內拖鞋,恭謹入室,有淡淡木香和墨香撲鼻。正在舉行的“書道豐標—于右任134歲冥誕紀念特展”,立刻將記者帶入于右任磅薄大器、雄視古今的書法藝術中。展品包括中堂、對聯、橫幅、手卷、扇面、書札、用箋,以及製作成郵票的斗方等各類書法形式,十分豐富。“後天下之樂,鑄大道之行”、“賢者處世能三省,君子立身有九思”、“座對賢人酒,門聽長者車”、“新詩出談笑,萬象聽指呼”……一件件用筆簡淡、形態優美的草書藝術,是于右任多年推行標準草書的實踐和成果。
導覽志工黃玲琴告訴記者,于右任曾于1932年發起成立草書研究社,推行“標準草書”,並集字編成《標準草書幹字文》風行一時。正在舉行的特展以“書道豐標”為主題,即取自於老制訂及推廣“標準草書”的不輟力量,以及他在各類書法作品中雄奇宏偉、瀟灑靈動的豐富性。展品更體現其從容閒適、慈悲為懷的品格,以及對人心的激勵啟發、生命變化的感慨。
志工説,雖然這些展品中僅有兩三件真跡,其餘是複製品,但于老的精氣神和書法藝術,則表達得淋漓盡致。
“庾信文章老更成”。習字70餘年從不間斷的于右任,到晚年時書法藝術終臻化境。對他的書法作品,人們傾慕不已,以求得其墨寶為榮。不少商號或廟宇也爭相求字題署,以利日後長長久久。在臺北市,至今仍可看到“鼎泰豐”、“行天宮”、“普濟寺”等匾額,均為于老親筆寫贈。
800多平方米的庭院中,十多株樟樹、榕樹參天,僅有兩株梅樹,係臺北市長郝龍斌與于老幼子于中令在2010年1月所植,雖不顯眼,但青幽茁壯。這裡何以名為“梅庭”?記者求教于導覽志工。她説,對此人們已知之不詳。有人曾問諸於中令,他説只知道父親很愛梅、蘭,可能是因此命名。他更回憶説,“梅庭”是其父與地方人士交流場所,不少人向他求墨寶,父親幾乎都是現場揮毫,讓這裡成為文人書法愛好者聚會場所。
賞罷書法,導工又不厭其煩地給記者指點:“大門已經換了方向,原來的在這邊,封起來了”,“起居室的大書桌是根據當年使用的式樣複製而成”,“下面還有一間地下室”……讓人感嘆流年似水。
“梅庭”景色極佳,時有溫泉的硫磺味兒飄過。秋日的下午,不少觀眾坐在木隔欞前的長凳上靜養神思。或許,沉浸在這種氛圍中,更能體悟到“一代草聖”當年的心境。 (記者 楊傑 陳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