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布袋戲原鄉”雲林縣舉行的臺灣2012雲林國際偶戲節上,戲內戲外,可見一位耄耋老者為布袋戲的精彩呈現和傳承而奔忙的身影。他就是臺灣著名布袋戲藝術家、“閣”派第5代掌門人鐘任壁。
盡掌家學開金光布袋戲先河
布袋戲,在臺灣又稱掌中戲,源於表演時演員需把手伸進戲偶的服飾中操縱而得名。新興閣掌中劇團于1820年來臺,傳衍至今已七代180多年,鐘任壁為第五代掌門人。
眼前的鐘任壁大師身體硬朗,慈眉善目。80歲的他熟練地操偶,不見一絲疲累。
鐘任壁自幼承襲潮調布袋戲,學藝百端。他13歲嶄露頭角,17歲獨立表演,贏得“西螺幼師仔”美名。21歲自組新興閣掌中劇團第二團,起初表演“閣”派劍俠古戲,隨後與排戲先生吳天來合作,大膽創新,精心編排《大俠百草翁》,首創具有聲、光多元效果的金光布袋戲,開臺灣金光布袋戲之先河,轟動一時,影響深遠。
奪風氣之先,精湛技藝在手,讓鐘任壁聲名遠播。他兩獲臺灣全省布袋戲決賽總冠軍,獲臺灣“民族藝術薪傳獎”,以及布袋戲類藝師、“布袋戲教授”等稱號。除將生旦淨末丑的口白、動作表達得栩栩如生,他演的武戲虎虎生風、旦角蘊含蓄之美,都為戲界所稱道。
多年來,他還將“閣”派掌藝帶到全世界,開展文化交流演出逾60次,足跡遍及歐洲、亞洲、美洲、澳洲等50多個城市,觀戲者達30多萬人次。
癡迷掌藝薪傳有道堅持不輟
“一口道盡韆鞦事、十指弄成百萬兵”的掌中魅力,讓鐘任壁癡迷,至今堅持不輟。
鐘任壁認為,作為臺灣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布袋戲的親和力,讓民眾易於親近傳統文化藝術。
多年來,新興閣相容並蓄古今多種戲劇元素,融入掌戲中。除親身操偶外,鐘任壁更以逾一甲子的功力,努力推動各種創新、紮根、推廣布袋戲的活動。1989年,首創“掌中戲入校園”活動,引導學子欣賞、學習、研究布袋戲,以延續掌藝的血脈。至今在各級學校巡演逾千場。
本屆偶戲節上,新興閣除搬演家喻戶曉的傳統戲曲外,還舉辦“操偶技巧大公開”、“口白融會添新粧”、“出將入相有門道”、“偶戲淵源大探秘”等示範教學活動,讓觀眾一窺布袋戲藝術的堂奧。
鐘任壁希望這些活動能提升觀眾的藝術欣賞水準,提升孩童們的學習興趣,讓擁有布袋戲偶者能回家進行簡單的操作。這些對布袋戲的推廣助益甚大。
傳統工藝正回歸看好布袋戲未來
值得欣慰的是,深耕不止的鐘任壁後繼有人。其子鐘任梁作為“閣”派第六代傳人,除在新興閣任副團長外,還自組西螺新興閣掌中劇團,到各地演出、傳藝,是布袋戲充滿生命力的見證。
鐘任壁大師認為,如同許多傳統工藝一樣,布袋戲的發展已呈現出從衰落走向重新被人關注而回歸的趨勢。今後,應繼續朝著紮根、傳承、展演、展覽的道路去發展,讓更多的學童學習布袋戲,讓更多的人産生興趣,更多人學會欣賞。只要堅持傳承不輟,繼續努力推動教學,一定會有布袋戲重現輝煌的一天。
對於“布袋戲原鄉”雲林,他認為除了每年舉辦偶戲節,吸引更多觀眾的目光之外,還應該興建偶戲展覽館,將布袋戲的淵源歷史盡皆收藏,努力使其成為布袋戲研究的重鎮。(記者 楊傑 陳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