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誠品成文化地標 那些依然堅守的實體書店

時間:2012-08-17 11:16   來源:新華網

  香港銅鑼灣,全球租金第二高的地方,上週末迎來臺灣“文化地標”誠品書店首家島外分店的落戶。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吸引數千“朝聖者”慕名前來。

  誠品董事長吳清友希望首家香港分店可以參與到亞洲國際化都市的文化塑造中,成為“一座躍動城市的心靈停泊港口”。

  這也是誠品經營23年來一直秉承的理念——不僅是閱讀的場域,更能傳達溫度和故事,豐富城市人文風景。

  令人欣喜的是,2014年大陸也將迎來誠品。吳清友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大陸首家誠品店目前進展順利,兩年後將在蘇州開幕,而誠品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深圳分店的設立也在洽談中,他認為這是“因緣俱足的美好期待”。

  誠品書店是吳清友追求善、愛、美的精神理想的載體,已經成為臺灣的“文化地標”。

  然而,當下的全球書店,卻遭遇著時代洪流衝擊下紛紛倒閉的命運。“數字閱讀+線上購書”模式大行其道,足以給粗放型的實體書店帶來致命性衝擊。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傳媒發展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韓曉寧指出,純粹的實體書店,如果不進行戰略調整和經營創新的話,很難有出路。

  而誠品的逆勢發展之道,在於其一開始就沒有視己為單純賣書的書店。吳清友提出,要營造一種由“人、空間、活動”共同形成的“場所精神”,把閱讀擴展到“書與非書”之間,推廣文學、建築、音樂、戲劇等文化産業,讓誠品成為帶有公益性人文關懷的場所。

  這種理念吻合了現代城市對文明、創意、人居、浪漫情懷的共同追求,也為其海外發展之路奠定最堅實的基礎。

  如果説誠品是全球書店業界標桿,那麼在大陸城市中夾縫求生的一些書店同樣令人欽佩。他們也以不同的方式,激流勇進,追尋、執著于某種與精神、心靈有關的夢想。

  “風雲吐于行間,珠玉生於字裏”,大陸有個連鎖書店,就叫“字裏行間”,成長在書店業普遍“凋零”的2010年以後,如今已經有了六家分店,漸漸站穩腳跟。

  説是書店,“字裏行間”更像一個心靈“舒”房,以嫩綠的主色調代表著春的生機與純凈,讀者在這裡可以享受濃香的咖啡、精緻的午餐、可借閱式會員制、定制式的私人閱讀服務……

  已經擁有2000多名會員的“字裏行間”,將服務對象定位為“有知階層”。

  “我對實體書店還是有信心的,我相信紙質書有它存在的意義。”書店副總經理陳紹敏規劃在全國範圍內開100家“字裏行間”,成為老百姓的好朋友。

  6年前,為了創造一個清新而獨立的公共空間,“單向街”在北京誕生了,創辦者希望它能成為北京浮躁都市裏的一處思想交流自由領地。然而,這個承載“美好”願望的書店一度遭遇發展的瓶頸,非商業區的偏僻讓它入不敷出。

  “我們從來沒有想過不做了,出路只有一條,自己造血。”單向街創辦人之一的張帆表示,如今的“單向街”,選擇在藍色港灣、朝陽大悅城等人潮聚集的商圈開店,同步經營網店,並高密度舉辦各類文化沙龍,聚攏了越來越多的人氣,基本做到收支援平。

  在最困難的時候,不少網友顧客希望“集資”幫助“單向街”,但張帆表示,根本上還是要靠自己,也希望這個時代的人們能更多地關心書本。

  實體店的發展,除了主觀意念的堅持,也需要一個健康的客觀環境。業內人士指出,一方面可以通過政府政策、資金的扶持,一方面可以尋求企業的支援,帶有公益性質的投資,既能正面回饋社會,也能讓企業品牌和文化價值得以提升。

  今年初,上海市出臺國內首個綜合配套扶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地方政府規範性文件,撥款500萬元定向支援各類實體書店。35家實體書店共同分享這塊蛋糕。

  知名民營書店季風因此重生。“季風曾幾度掙扎于生死邊緣,我就是一讀書人,又不是虧得起的資本家,沒理由繼續開下去啊。”季風董事長嚴搏非感慨政府支援的可貴,如今的他有自信讓季風繼續“聯繫大家的精神生活”。

  在北京朝陽區世貿天階,有一家“時尚廊”,是時尚傳媒集團斥資打造的品牌形象外延店,集書店、餐廳、咖啡廳、藝術品商店、畫廊、公益講座為一體。一條彎曲的走廊引領讀者走進書店,裏面別有洞天,時尚氣息濃郁,吸引不少白領階層。

  “目前經營狀況還是虧本,由時尚集團來補貼,但‘時尚廊’的模式很受歡迎,我們會堅持辦下去。”“時尚廊”總經理許志強認為,當展覽沙龍、藝術産品、美食美酒等多元文化匯聚在一起時,碰撞出來的正能量正是眼下社會發展所需要的。

  在隨時“邂逅”困難的生存境遇裏,依然堅守的實體書店令人感動。吳淑蘭剛剛從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畢業,進入一家企業工作。大學四年眼看著身邊的書店一家家倒閉,她暗自“心痛”和惋惜,週末想在喜歡的書店看書,得跑半個北京城。

  吳淑蘭希望實體書店可以復興,“它們是一個社會傳播思想的載體,代表著一個城市的文化品位”。這或許也是大多愛書人的願望。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翁昌壽呼籲:“書店業的復興不能由商業邏輯主宰,需要文化的邏輯。”他認為,政府應該從文化建設的高度保護實體書店在市場競爭中不退縮;讀者應當拒絕盜版、多到實體店買書看書;書店本身也應具備文化品位和情懷,提供更多文化增值服務。

  吳清友的誠品是“有靈魂”的,他希望它“永遠堅守凈化社會心靈的理想”,改變一個地方、一群人的生命氣質。那些在困境中破冰前行的實體書店業者,應該也懷揣同樣的夢想。(記者任沁沁 曹典 李有超)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