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駐臺記者專稿:誠品——不靠賣書賺錢的書店

時間:2011-11-07 13:48   來源:東南網

  東南網-海峽導報11月7日訊(駐臺記者 劉強文/圖)寫這篇觀察時,文檔後面的瀏覽器頁面一直在七彩變幻著,那是誠品書店週年慶的線上DM。因為“光合作用書房”遭遇危機,這期社會新視力將目光瞄向海峽彼岸的誠品書店,而誠品今年的週年慶主題,恰恰就叫“光合生活”———“光,折射眼底,投射心田,幻化繽紛的光合生活”。 

  當大陸的實體書店紛紛倒下,當身邊的人文去處漸漸不支,我們更為好奇,臺灣誠品是如何成為“華人世界最佳書店”的? 

  誠品神話是風景更是人文聖地 

  如果説“光合作用”曾是廈門引以為傲的文化風景,那麼在臺灣,這頂桂冠屬於誠品,而且是更高級別的。 

  101大樓是臺北的地理地標,不管在哪,它都能指引你找到行進方向;而誠品書店,則是臺北的文化地標,不管從哪來,它都是最吸引你的目的地。 

  誠品書店(EsliteBookstore),1989年由吳清友創立於臺北,目前在臺灣共有53家分店、2家兒童館、2家文具館、5家音樂館,在2300萬人口的臺灣,年客流量近1億人次,曾被《時代》雜誌評為亞洲最佳書店。 

  對於書店來説,最有説服力的當然是讀者的評價。臺灣學者劉維公認為,如同雲門舞集,誠品已經成為都會中産階級必要的朝聖之地。而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曾説,到島外表演時,他的鄉愁是誠品書店。 

  日本女作家新井一二三曾經寫過,“我曾經有一次認真考慮搬到臺北,為的是一家誠品書店”。很多香港人去臺灣,甚至只是為了去一趟誠品。而臺灣觀光局的廣告片裏,誠品書店也是最搶眼的一道風景。 

  單日300萬元(新台幣,下同)的營業額、單日5萬人次以上的顧客、淩晨4時還要排隊入場———1995年,誠品仁愛老店舉辦“今夜不打烊”搬遷告別活動,意外創下臺灣書店史上三大紀錄,也促使誠品敦南總店從此推出“24小時不打烊”的創舉,成為全球第一家24小時營業的書店,“半夜逛書店”從此成為臺北夜生活的一大特色。 

  誠品怪象不像書店更像閱覽室 

  多雨的臺北,書店是一個極好的去處,身處寸土寸金的鬧市區,悠閒地在書叢中流連忘返,心裏總會生出幾分奢侈感。而你所能想像的夢幻書店,大概就是誠品的樣子: 

  空間明亮、開闊,對稱而有層次,連貫而又有間隔,裝潢色系沉穩、溫馨,實木地板潔凈吸音,書香中混著淡淡的咖啡香味,身處其中很容易沉靜、放鬆下來。更為難得的,是對讀者體貼入微的細節設計:書架高度讓大多數人伸手可及,書櫃面保持15度傾斜迎合視覺習慣,區塊間用不同的坡度或階梯銜接,長條凳、椅子四處放置,讀者有豐富的選擇,可以隨時抱著喜歡的書坐下來細讀。 

  與我們的過往經驗不同,在誠品看書你不需要任何的“負疚感”,想看多久就多久,因為在這裡,閱讀跟買書受到同樣的尊重。早在誠品創始之初,吳清友就已經將誠品的未來發展定位到了人文的高度———誠品不是自己賣書,而是推廣閱讀。因時代而異的誠品,希望超脫,不只是書的交易所,“人”才是他們主要優先的關懷。 

  因此,除了經營外,誠品還經常邀請文化創意界與學術界人士參與演講、展覽、座談、出版等各項文化活動,每年都會舉辦近500場音樂、戲劇、舞蹈、建築等相關活動。吳清友是這樣解釋的,誠品強調的是一種文化場域的體驗、參與,有很多讀者到誠品來不一定要買書,但他知道到誠品來可能能夠看到一場表演、對話,一個畫展,一個人在闡述他的旅遊經驗,一個人在講他的宗教觀、生命觀……所以,誠品基本上不是被定義為實體書店或者單純的書店,誠品應該是個文化、生活場域,它是必須由你來體驗、參與、集體創作的。 

  誠,是一份誠懇的心意,一份執著的關懷;品,是一份專業的素養,一份嚴謹的選擇。誠品的英文名源自古希臘文eslite,意指“精英”,誠品希望能夠吸引更多的社會精英光顧書店閱讀、消費,亦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通過到誠品感受文化而成為社會的精英。 

  為此,誠品書店喜歡選址在交通最便利、人潮最集中的地段,以最考究的建材及空間規劃,開闢前所未有的都市文化休閒廣場。誠品不只是靜態的書籍展示,也是動態文化活動對話的空間,書店不再只是文藝訊息的供應站,更是人文交匯互通的中心所在。

  誠品秘訣從品牌中挖掘最大商機

  當然,如果只有這些,誠品的命運也許和其他人文書店一樣,燒錢硬撐,直到撐不下去為止。誠品真正的成功之道,在於它在人文理想和商業經營之間找到了一種平衡,尋找到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運營模式。

  以誠品信義旗艦店為例。2006年元旦,這家耗資7億元的誠品第46家店開張,佔地7500坪(1坪約為3.3平方米),分成58個不同館區,每一館區都像一個專業圖書館,書籍有39萬種、500多萬冊。光裝修費就花了6億元,每個月租金還要3000萬元,包括地下二層、地上六層,以此劃分為誠品美食、誠品流行、誠品視界、誠品設計、誠品書店、誠品風尚、誠品生活和誠品文化。

  事實上,和大陸的實體書店遇到的問題一樣,誠品書店創立後曾連續虧損16年,而且至今也沒靠賣書盈利。但如今賣書只佔誠品總營業額的三成,誠品真正的成功,是像信義旗艦店這種“商場加書店”的複合經營模式。通俗説,就是用現代百貨來為書店“供血”,低價、長期租下大面積樓宇,充分利用誠品的文化品牌效應,吸引其他商業店舖入駐,經營高附加值的文化展演、創意商品銷售、服裝銷售以及餐飲等。

  但這種複合式經營,並不是簡單地擴展販賣産品種類、招募進駐商家,而是更精確地抓住既有品牌的形象與價值,從文化、創意、人文藝術、品味與生活的概念出發,發展獨有的誠品百貨。如今,“誠品”兩字,早已衍化為一個特殊的品牌、一種特別的生活方式、一個龐大的消費人群。

  記者觀察

  賣讀者比賣書更賺錢

  部落格來、金石堂這些臺灣網路書店,不僅有低很多的折扣,還與7-11、全家等遍佈全臺的超商合作,消費者可以就近貨到付款。

  對於圖書定價高又少有折扣的島內實體書店來説,生存壓力一點也不比大陸同行小。誠品的成功,在於它跳出了價格這個“死迴圈”,因為降價永遠比不過網路對手,也永遠無法滿足讀者的要求。

  誠品讓人敬佩的,是它從絕地找出一條發展的金光大道。當其他對手還在盯著讀者兜裏的那點錢的時候,誠品已經把讀者“打包”賣了。

  誠品的策略,就是在最方便的地方打造最好的書店,再用最多的書、最好的藝文活動、最好的閱讀環境,吸引最多最好的人群。而這些認同誠品的人群,有著相似的生活態度、人文認同,更有著相似的經濟基礎、消費能力,正是各路商家爭搶的優質消費群體。

  這也是為什麼誠品喜歡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人文色彩與生活風格開設分店,設計各異其趣的陳設風格及書籍內容,如白領聚居的信義店注重商業人文特色、青少年聚集的西門店增設漫畫區、天母店注重休閒旅遊與家居書籍。

  誠品引來了他們,就等於守住了金庫。剩下要做的,只是如何和其他商家合作,慢慢“掘金”。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