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老兵回憶反掃蕩:日軍靠口音分辨八路軍與村民

時間:2010-12-07 09:45   來源:鳳凰網歷史

  説到援軍來了,一直緊張講述的趙勇也松了一口氣:“十七團上來了,十八團也上也來了,十七團、十八團都是我們臨近部隊的友軍。”見到援兵,宋莊的戰士們開足火力進行掩護,援兵終於衝入了宋莊內,團長左葉連忙重新分派兵力,開始做突圍前的最後動員,讓戰士們把鞋帶綁好,一切都收拾好,準備突擊。

  就在這時,日軍對宋莊內施放了瓦斯彈,並趁八路軍戰士暫時不能射擊之時,派遣了突擊小隊搶上村邊的屋頂。團長左葉立即組織小分隊反突擊這些立足未穩的日軍,經過激烈的白刃戰,日軍的突擊小隊被戰士趕了出去,此時夜色已開始籠罩大地。

  “堅持到天黑,就是我們的天下,當時大家就做準備,就突擊。”

  村外的日軍此時認定:守在宋莊內的一定是八路軍的主力部隊。在天黑後,他們點起篝火,準備困住八路軍,等待第二天的援軍到來,而宋莊內的八路軍則開始做最後的突擊準備,安置傷員。傷員們一聲不吭。或許在這一刻,大家心裏都已明白,這將是最後的訣別。

  夜深之後,一部分日軍已經睡去,這時八路軍戰士開始突圍。而敵人則開始到處點火,“它就是表示好像照亮看到你,你跑不脫。我看了那個火在燃燒,當時我們就衝過去了。”趙勇和戰友們用手榴彈開路,沿著村邊的溝道朝正南急進,一口氣跑出6里地,擺脫了日軍。此時的日軍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剛剛突圍出去的八路軍就是與自己激戰了一天的全部對手。這些日軍仍然包圍著宋莊,他們沒有想到的是,第二天迎接他們的只有一座佈滿殘垣的空蕩村落。

  突圍後,趙勇所在的部隊與其他部隊集合,但是,他們怎麼也沒想到,天明時分他們再次遭到了另一股日軍的追擊。

  萬般無奈之下,趙勇轉到附近的固羅村,跟老鄉們坐在一起。敵人到了村裏就開始盤查,找八路軍。知道自己不是本地口音,趙勇騙日軍説,自己是本村請來幫忙幹活的。本以為自己這個説辭可以騙過日軍,但誰都沒想到,這時候,一個婦女突然拆穿了他,她説:“他不是我們村的!”

  那一年他只有14歲。

  現在,花甲之年的趙勇這樣平靜地講述著當時的情形,沒有絲毫埋怨,他説:“老鄉們也可以原諒,她膽小,把我揭露了,結果漢奸、日本鬼子就打我。”

  就在趙勇遭到敵人嚴刑拷打的時候,一個從墻外邊跑來的青年救了趙勇的命。這個青年剛往村子裏跑,一看到這裡面都是日本兵,他拔腿就使勁往回跑,鬼子們見狀就跑去追他,結果就把趙勇留下了。

  直到今天,趙勇也不知道那個幫助自己脫離險境的年輕人到底是誰,他也不知道,那個年輕人最後是不是被鬼子抓住了。

  懷著感激之情,14歲的趙勇跑出了村子,到東北方向的幾個村子去尋找大部隊。然而,那些村子裏原有的聯絡點都已經變成維持會②了。

  當時,由於大部隊到外線作戰,原有的遊擊區變成了敵佔區,原有的根據地被日軍變成了無人區,沒有找到組織的趙勇無奈之下,躲回了老家。在那裏,他日夜盼著能夠早日歸隊,那首經常唱起的《三縱隊進行曲》,也只能在心中默默地唱起。

  1943年的時候,八路軍又開始活躍起來了,消息不斷地在抗日積極分子中間流傳,趙勇終於又聽到了部隊的消息,他迫不及待地想回去。

  日軍進村抓捕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情景,讓親歷過的老人至今不能忘記,多年以後,這些殘酷的經歷被親歷者拍成了電影,人們用這樣的方式來紀念那些在掃蕩中不屈服、不投降的根據地軍民。

  1951年,北影廠拍攝了一部名叫《新兒女英雄傳》的電影,裏面有一段情節:日軍對根據地進行掃蕩,一進村就把老百姓圍在一片空場上,讓村民指認誰是八路軍。

  日軍:誰是八路軍、共産黨、民兵?都站出來!

  日軍:老頭,你不説馬上命就沒了。

  日軍:快説!老傢夥!

  老百姓:這裡頭凈好老百姓,沒有一個共産黨、八路軍和民兵。

  ……

  電影裏的群眾演員都是冀中平原的老百姓,大多經歷過日軍的掃蕩。

  ①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八路軍幹部學校。1996年6月1日在陜北瓦窯堡成立,原名“紅軍大學”,後來遷到保安,1937年1月遷到延安。盧溝橋事變後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

  ②抗日戰爭初期日軍在中國淪陷區內利用漢奸建立的一種臨時性的地方傀儡政權。其任務是為日軍實現“以華治華”、“分而治之”服務。擔負著給日偽統治者籌集錢、糧,替日偽軍隊提供糧秣、民伕,向日偽軍彙報中國抗日軍隊活動情報等任務,成為其侵略和奴役中國人民的工具和幫兇。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