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能否吃到可口的湖南菜?美食行家定會指引:去彭園。
彭園無疑是現如今臺灣湘菜的龍頭,僅從其在臺北、基隆、新竹等城市擁有8間頗具規模的店面,且皆處黃金地段,便可知一二。據説如今在臺灣做湖南菜的,大多與彭園有著“枝葉之緣”。
彭園的走紅寶島,很大程度上源於其“傳奇人物”——島內“新湘菜”創始人彭長貴。彭長貴何許人也?曾為多位“大人物”主炊的一代湘菜名廚。13歲便入民國要人譚延闿府中,師從人稱曹四爺的湘菜高手——譚府家廚曹蓋臣。抗戰期間流離輾轉各省,博采廚藝精華,漸自成一家。上世紀40年代後期,為時任代總統的李宗仁打理宴客事務。此後隨“府”遷臺,又獲陳誠推薦成為蔣介石的宴賓主廚。1973年赴美打出“彭園”名頭,籍由座上常客基辛格等名流的激賞,以及毛澤東是湖南人等因素,生意紅火,也讓美國人領教了另一種“中國菜”。極盛之時,彭園在美國東西兩岸曾有6家分店。1983年彭長貴應邀返回臺灣,以頗具創新意味的“新湘菜”為主打的彭園同樣紅火至今。
現任臺灣彭園總經理的彭長貴之子彭鐵誠認為,彭氏“新湘菜”之所以紅火如此,緣于其父“信手拈來皆是菜”的機智巧思與悟性,以及為承繼弘揚湘菜傳統而勇於創新、不肯服輸的湖南人“騾子脾氣”。他介紹説,湖南菜原本之特色精髓,在於其油、辣、酸、鹹,並長于臘、煨、燉,實以辣為主。而在臺灣雖有一定數量的湖南籍人,且不乏政、軍、文各界名流要人,但臺灣本地的主流口味偏于清淡,包括外省人也是五湖四海的口味。因此其父彭長貴便融中華各地餐飲精華、因地制宜不斷自創“新湘菜”,比如湖南不産海鮮,彭長貴卻大膽導入海鮮配料。彭長貴認為,新湘菜要在島內生存,第一要新奇好吃,第二口味不能太重,不能太辣。但同時又不能丟掉湘菜的特色根本,發明新菜式應“百變不離其宗”。其新創的代表名作如左宗棠雞、彭家豆腐、竹節鴿盅、生菜蝦松、湯泡魚生、富貴雙方、蜜汁火腿、紅煨羊掌等,無不循由此一思路。
彭鐵誠分析説,其實“新湘菜”在臺灣也一直隨著口味潮流的演變而變。比如到了上世紀80至9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島內“新湘菜”的口味因應當時“中菜西吃”的時尚潮流,從傳統一色的“拼桌宴席”轉為重視個人套餐,而且更加講究菜式的乾淨利落與精緻化。而近年來,島內餐飲客又開始時興尋求回歸“原味”,加之與大陸的交流接觸迅速增多,臺灣人的口味也有些變“重”,變得多元化。島內“新湘菜”也隨著變化,做適當調整,當然還是不能“下重手”。
彭鐵誠表示,現年93歲的彭長貴老人現如今在家頤養天年,回憶整理各種傳統和新創的湘菜菜式。卻依然會在“閒不住時”再起“發明”之意,親手上廚做幾道小菜。尤其是在老友來家聚會的前一日,他肯定會忙著準備菜式。
彭鐵誠説,上世紀90年代時,其父曾踐行承諾在湖南老家合作開過一家店舖,頗受當地食客歡迎。後因操持事務的長子過世而放棄。而今兩岸交往日益密切,非常希望開放陸客來臺旅遊“自由行”後,能有更多的大陸同胞,尤其是湖南鄉親,來臺灣彭園體驗一下“有些不一樣的湖南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