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寫真:“風櫃”時節感受澎湖

時間:2010-11-02 20:4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灣澎湖地質公園的柱狀玄武岩壯觀美麗,是澎湖的重要旅遊資産,也是澎湖風景區管理處今年力推的觀光景點。

  大陸未到過澎湖的人,對這片列島的印象主要來自一首老歌《外婆的澎湖灣》,內中有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晚風輕拂、海藍藍等明麗意像,然而進入10月中旬後來到澎湖,在這裡感受到的最突出元素,竟是呼嘯有聲、異常強勁的風。

  當地人介紹説,澎湖典型的氣候特徵,便是每年10月到來年3月間強勁的東北季風。平均風速超過每秒8米。因此島上一般只生長矮草和灌木,與臺灣島內的植被風貌迥異。

  強勁的季風吹散遊興。10月的澎湖已非觀光時節,其縣治所在地馬公市的馬公機場頓顯人流稀疏。

  乘車一路向西,便來到澎湖著名的“風櫃”。特殊的方位和地貌,讓這裡的風聲格外氣勢磅薄,猶如一隻巨大的無形風箱在抽動。人在海邊幾乎站立不住,卻仍有不少人堅持在那裏頂風看海、甚至釣魚。

  “風櫃”一側的蛇頭山頂,留存著當年東印度公司試圖武力佔據澎湖而修建的城堡基地遺跡。澎湖本島至今不乏此類遺留,如龍門里正角的日軍登陸處、馬公金龜頭炮臺等,印證其歷史上多次成為抵禦外敵前哨的經歷。

  計程車司機阿榮告知,澎湖還有一大特點就是廟多。村村有廟,總數達300座以上。而且村民不惜鉅資建廟,造得越來越精美。果然一路所見,各種大小廟宇隨望可及,一座比一座造得華麗氣派。

  翻查當地2007年的官方統計,僅50000余人的馬公市,就有65座廟宇,平均每平方公里竟有27座寺廟。澎湖居民多從事漁業,面對變幻無常的海域和自然環境,對神明自然多生出一層敬畏。

  澎湖最著名的廟宇,無疑便是位於馬公老街街口的天后宮。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澎湖天后宮,是臺灣最早的媽祖廟。澎湖縣中心行政區馬公市的名稱便來自“媽宮”。走近天后宮,整座廟宇顯得古樸精緻而靜謐。據介紹,該廟曾多次受毀損,又多次被重修。眼前的澎湖天后宮重建於1922年,呈潮州風格,是其與大陸信仰連結最鮮明的印記。

  令人訝異的是,在澎湖天后宮的周邊,一直呼嘯著的島上大風似乎突然遁形。宮外一棵島上罕見的老榕樹下,一群當地居民正在那裏安坐閒聊。步入附近的馬公老街,也是一樣的幽靜。老舊得頗具藝術感的街區內,悠然自得地排列著一間間餐飲、飾物、文具、土特産等小店,空地裏擺放著幾張椅凳供人閒坐,卻全無吆喝攬客之態。

  然而在這條閒靜得有如颱風眼的老街上,卻依然感受得到澎湖洪大的歷史風聲。街邊一座不起眼的白墻院落,竟是當年率軍收復臺灣的清代名將施瑯的祠堂——施公祠,至今依然香火不絕。據墻上的中英文字石牌所載,祠堂原址並非在此,甲午戰後日軍佔據澎湖,拆除祠堂,於是島上民眾將其遷至此處繼續祭奉。

  出了馬公老街,又是一路風聲呼嘯。到了澎湖本島另一端的白沙鄉,卻還有一個颱風眼般的所在:通梁古榕。明代永歷年間由當地村民林瑤琴種下的這顆榕樹。能在島上惡劣的大風天候中穿越300多年時空繁茂至今,已是奇跡;而更為令人叫絕的是,這棵老榕生出的近百條碩大氣根竟如條條梁柱撐起濃密枝葉,構出一個猶如廣廈大廳般的奇異棚架空間。覆蓋面積達600多平方米的“大廳”置有石凳,成為春夏乃至秋冬居民休閒的好去處。

  離通梁古榕不遠,便是著名的澎湖跨海大橋。走上蔣介石題寫橋名的這座曾經的亞洲最長跨海大橋,風聲愈烈。橋下波濤洶湧如萬馬奔騰。

  此時耳邊似乎響起李宗盛那首《風櫃來的人》(這是侯孝賢描寫澎湖少年青澀成長經歷的同名電影力作的主題曲):從風裏走來,就不想停下腳步……向風裏走去,就不能停下腳步。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