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在臺日俘生活曝光:生活自由 可打工賺錢

時間:2010-10-25 19:06   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灣光復屆滿65週年,臺灣民眾對光復初期當時的記憶,通常只剩影響深遠的“二二八”事件,至於在臺日本人則成為“失落的一群”。日前,臺“檔案管理局”披露了更多不為人知的相關資訊。

  雖然臺灣課本中無從得知戰後與在臺日人相關史料,但在臺灣電影《海角七號》中略知一二,其中貫穿全劇的七封信,正是一位戰後被迫遣返的日籍男老師對臺灣愛人友子的思念之情,而這些日籍平民就被稱作“日僑”,日軍則叫做“日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這些多達18萬餘人的在臺日軍只得暫時留置。

  雖然臺灣光復訂定為10月25日,但直到11月1日,臺灣才正式進行軍事接收,蔣介石“以德報怨”的日俘管理方式也從此開始,隨後臺北、高雄兩地也陸續設立戰俘管理處,以統籌各項事務,包括監控、復原,以及教育宣傳等。

  臺“檔案管理局”數據顯示,雖然名義上日軍被稱作“日俘”,居住處稱作“集中營”,但此與德國、蘇聯等地的俘虜營大有不同。

  在臺的集中營並非新設立的區域,而是直接以早期日軍營區作為收容所,並以日俘自行管理、臺軍監控為主,且日軍戰俘只在臺約半年左右就陸續被遣返。

  日俘的工作內容主要以“復原”為主,尤以海運為優先,因為當時臺灣進出口都須倚賴海路,且港口、船隻在戰時受損較嚴重,所以修復工程極為迫切。在政府提供糧食等最低生活所需外,日俘也需自給自足,以種蔬菜、養家畜,以及製造鞋襪為副業,甚至能打工兼差賺取現金,生活規範有相當的自由。

  此外,在修復各地建設之餘,日俘也被請求集體參加“精神教育演講會”,以“認識民主、反省失敗”,但短時間內的幾場精神喊話實在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以達到安定戰俘心理、宣傳政府形象的目標。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