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的四大叢林

時間:2010-10-20 14:33   來源:SRC-83

    臺灣的宗教信仰是十分普遍的,也是多元的,佛教、道教、伊斯蘭教以及基督教、天主教等,都有廣泛的信徒。

    據説,信眾最多的是道教,也就是信奉保祐出海平安的天后媽祖,這對於身居海島、世代與海相接的臺灣人來説,當然是很好理解的。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等西方宗教的信徒,近年來似乎有增多的趨勢,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在金碧輝煌的佛寺和媽祖廟之間,不時也能看到高懸十字的尖頂教堂。而臺灣的佛教,不僅信眾少於道教,歷史也不及道教悠久。當然,實際上很多人既信仰道教,同時也信仰佛教。隨著臺灣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眾多高僧的弘法,幾十年來臺灣的佛教有了長足的發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四大叢林”,即:證嚴上人的慈濟功德會;星雲大師的佛光山;聖嚴法師的法鼓山;惟覺老和尚的中臺禪寺。

    這四大叢林,幾乎都有龐大的僧侶組織和百萬信徒、廣袤的廟宇和鉅額的資産,還興辦了學校、醫院,並擁有自己的報紙、網站、電視臺等,在島內和兩岸三地乃至國際上都産生了廣泛的影響。

    四大叢林,就其在臺灣的地域分佈而言,恰好南、北、中、東各一。法鼓山在臺北縣,位於臺灣北部;中臺禪寺在臺中的南投縣,即臺灣中部;佛光山在高雄縣,號稱“臺南佛都”;慈濟在花蓮縣,居臺灣東部。當然,每大叢林在臺灣各地乃至海外還有各自的分支機構。就其承繼祖庭與弘法方式而言,四大叢林既各有所宗、各具特色,又有一個明顯的共性,就是弘揚“人間佛教”,也就是推動佛教面向人間,服務社會。

    一

    證嚴上人是一位瘦弱而堅強的女性,也是四大叢林中唯一一位比丘尼佛教領袖。她出生於臺中一個富裕家庭,因父母多病,自幼出入寺廟,為父母消災祈福。25歲自行剃度出家,後皈依印順長老為師,秉持師命“為佛教、為眾生”,于1966年在花蓮縣創辦“慈濟功德會”。從最初竹筒裏省下的五毛錢到今天募集的上百億善款,從最初只有30多個信徒到現在的400萬會員,從最初花蓮起步到如今在全球60多個國家設立分支機構,證嚴上人和慈濟人創造了不可思議的人間奇跡。他們奉行“慈悲為懷、濟世救人”的宗旨,哪有災難,哪就有慈濟人的身影。慈濟的慈善志業,涉及到賑災、環保、骨髓捐贈、幹細胞移植等多個方面,他們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如非洲、阿富汗、科索沃,當然也包括中國大陸,特別是在2003年SARS(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期間。在臺灣,我們隨時隨處都可以看到慈濟義工在為各種善事忙碌,他們中有老闆、富商、官員、明星、婦女、學生,不同國籍、種族、宗教信仰的人,紛紛投身於慈濟事業中。據説,臺灣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或多或少參加過慈濟教育、文化、醫療、慈善的事業和活動。因此,慈濟以其非凡的慈善業績,于2003年以“臺灣佛教慈善基金會”的名義正式成為聯合國非政府組織,證嚴上人也被譽為“東方特蕾莎”,多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有人則乾脆稱之為“人間觀世音菩薩”。

    二

    法鼓山的聖嚴法師,已于2009年2月圓寂。馬英九等臺灣政要親往弔唁,馬英九作為法師的弟子,還親手安放了師父的舍利函下葬。大陸國臺辦主任王毅、宗教局局長葉小文和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均發去唁電,足見聖嚴法師在臺灣佛教界的地位。聖嚴法師是江蘇南通人,14歲在家鄉狼山廣教寺出家,後從軍到了臺灣,曾任國民黨軍情人員。1960年退役後再入佛門,並到日本求學獲得博士學位。聖嚴法師學成後,回到臺灣師承農禪寺東初老人,1977年老人圓寂後接掌佛門事務,1989年在臺北縣金山鄉購地創建法鼓山。聖嚴法師是臺灣少有的“博士”僧、學問僧,對佛學有極為精深的研究,是一位大學者、作家、教育家。他一生用中、日、英三種文字寫下了百餘種著作,如《正信的佛教》、《戒律學綱要》、《禪修指引》、《放下的幸福》、《智慧人生書》、《美好的晚年》等都是臺灣長盛不衰的暢銷書。聖嚴法師提出“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凈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佛教學院、僧伽大學、法鼓大學等院校,又擔任臺灣多所大學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他發起“心靈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影響相當廣泛。因而,他被譽為“全體臺灣人的精神支柱”。

    三

    以上兩大叢林,可惜在臺期間我無緣拜訪其大本營,而佛光山與中臺禪寺則有幸結緣,更有切身的感受。

    先説説中臺禪寺。中臺禪寺位於臺中南投縣埔裏鎮,與日月潭鄰近,僅20分鐘的車程。也許因為這一關係,中臺禪寺成了來臺必去的旅遊景點。也許與日月潭沒有多大關係,完全是其自身的特色和魅力所在,吸引了廣大遊客。

    我們從臺中市出發,大約一小時的車程,便來到了中臺禪寺。遠遠地望去,禪寺如一座巍峨的高山,建築極為雄偉壯麗,為臺灣著名設計師李祖原居士,也就是臺北101大廈的設計者設計。他設計之前遍訪世界各大寺廟和教堂,以吸取所長和激發靈感。惟覺老和尚親自主持,歷時10年,耗資40億台幣,于2001年9月1日禪寺正式落成開光啟用。中臺禪寺建成後卻褒貶不一,讚揚者認為其突破了一般寺廟的格局,是一種大膽的創新;反對者則以為不中不西,不倫不類。但不管怎樣,其建築規模之宏大,氣勢之弘闊,用料之考究,設備之先進,都令人嘆為觀止,無怪乎人們要冠以“五星級”寺廟的雅號。

    這裡沒有一般寺廟的山門,我們在寺前下車,順一坡道拾級而上,頗似西藏布達拉宮。進門後受到寺方接待,副住持見尊法師在會客室與我們交談、品茗,安排一比丘尼陪同參觀。在一層大殿,我們看到高大無比的四大天王,感覺比古埃及神廟的神像還要壯觀。二層是大雄寶殿,供奉著釋迦牟尼佛,據説是由印度的紅花崗岩雕琢而成。從二層我們直接乘電梯到達16層,由上而下參觀。無論是佛殿還是禪堂,都清雅敞亮,美輪美奐,沒有普通寺廟那種香煙繚繞、嘈雜擁塞的感覺。整個寺廟不設香案,不點香火,佛像前敬獻的是鮮花睡蓮,完全符合當下提倡的低碳環保理念,我以為這樣的禮佛方式實在值得推廣。

    參觀禪寺一個多小時,接著再去參觀禪寺的博物館。當時正逢浙江省博物館有關阿育王塔(即雷峰塔)的專題文物展在此借展,這是難得一見的。我們先參觀了這個專題展,再看禪寺常設展。中臺禪寺自身收藏的文物,大都與佛事相關,按照材質的不同(如銅、鐵、木、石、紙、帛等)分類展示,頗多珍品。博物館的館長是一位比丘尼,有博士學位,親自為我們講解。就其設施和展示手段而言,即使與普通公共博物館相比也毫不遜色,堪稱一流。

    參觀結束後,回想見尊法師在接待我們時提到惟覺老和尚提出的佛教“五化”,即科學化、藝術化、生活化、教育化、學術化,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佛教如何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到了中臺禪寺一定能得到某些真諦。這的確是一座與時俱進的叢林(自注:“與時俱進”是陪同的比丘尼一路講得最多的一句話),佛教現代化在這裡可以説達到了極致,留下了時代的印跡,即此一端其功亦偉矣。

    惟覺老和尚是四川營山人,多年來一直堅定地維護祖國統一,推動兩岸宗教文化交流。早年提出“三通”論:“兩岸未通,宗教先通;宗教未通,佛教先通;佛教未通,中臺先通。”前些年島內“臺獨”分子搞所謂“公投”,惟覺老和尚堅決反對這種分裂國家的行徑,呼籲“絕對不領公投票”。近年來,選送了多位中臺禪寺的年輕法師到四川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攻讀博士學位。今年他不顧80多歲的高齡,還專程來大陸參觀了上海世博會。

    四

    最後説説佛光山。佛光山位於高雄縣與屏東縣的界河高屏溪北岸,原本是一座荒山,星雲大師于1967年購得此地,率領眾徒披荊斬棘,苦心經營幾十年,現已成為綠樹成蔭、殿宇相接、氣象萬千的佛教聖地。

    星雲大師是佛光山的開山宗主,在臺灣宗教界享有崇高地位。不僅如此,他把佛教事業發展到全世界,是一位極有國際聲望的高僧大德。但通過幾次接觸和交談,感到大師其實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長者、談吐幽默的智者。

    與星雲大師結緣,要感謝我院音樂研究所所長田青先生。他早年通過趙樸老拜會了星雲大師,後來又在大師創辦的佛光大學任教,因而與大師十分熟悉。我們第一次與星雲大師見面是在臺中別院(佛光山在臺灣各大城市都設有這樣的分支機構),大師一連講了幾個機智幽默、寓意深刻的笑話,令人捧腹。隨後不久,我和田青應邀參加在臺北別院舉辦的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展”開幕式,與大師交談,得知大師與家父同年(1927年生人),更有了親近之感。大約半年後,我與田青竭力推動,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展”於今年5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大師親臨現場講話,並到我們中國藝術研究院作了演講,受到熱烈歡迎。在京期間,我陪同大師,對大師有了更多的了解。

    星雲大師是江蘇江都人,12歲在南京棲霞山出家,後入棲霞律學院修學佛法。1949年春組織僧侶救護隊來臺灣,早年主要在宜蘭弘道,曆盡艱辛。創建佛光山後,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凈化人心”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200余所道場,如西來、南天、南華等寺,分別為北美、澳洲、非洲第一大佛寺。創辦9所美術館、26所圖書館、12所書局、50余所中華學校、16所佛教叢林學院,暨智光、普門、均頭等完全中、小學,美國西來、臺灣佛光、南華及澳洲南天等大學,實現了自己“佛光普照五大洲”的宏願,開創了前無古人的佛教大業。

    大師著作等身,著有《釋迦牟尼佛傳》、《星雲大師講演集》、《佛教叢書》、《佛光教科書》、《往事百語》、《佛光祈願文》、《迷悟之間》、《當代人心思潮》、《人間佛教系列》、《人間佛教語錄》等,並翻譯成英、日、德、法、西、韓、泰、葡等十余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據大師告訴我,他青年時代從事過文學創作,寫過小説、劇本,主編過雜誌,因此大師的著作,無論是宣揚佛法還是勸導善行的書籍,都明白曉暢,引人入勝。這是我拜讀了大師相贈的幾部著作之後的一點感受。

    星雲大師早在58歲的時候,就極為明智地退出了佛光山住持事務。但是,在大師制定的一套科學而嚴密的制度下,佛光山的事業依然蓬勃發展。在佛光山,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陪同我們參觀了禪堂、寮房、書店、大佛城、大雄寶殿、大悲殿、大智殿、美術館、宗史館……無處不感受到大師的精神和魅力。最後,參觀了正在建設中的佛陀紀念館,這是一片規模宏大的建築群,繁忙的建築工地,預示著佛光山更加美好的前景。

(作者王能憲為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