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梁實秋晚年回憶清華 曾漂泊臺灣懷念北京

時間:2010-03-10 08:48   來源:華夏經緯網

  作為梁實秋的幼女,現定居於美國西雅圖的梁文薔也已是七旬老人。營養學博士梁文薔並沒有“子承父業”,但來自父親生前的鼓勵,一直成為她勇敢地拿起筆的動力和緣由。雖然父親離去已近20年,但提起往事,那樣一位真性情的父親還時時讓她沉浸于快樂、憂傷和懷念交織的複雜情感中。

  少年梁實秋

  多少年來,我始終忘不了那個場景:1982年夏,父親最後一次到西雅圖來探望我,有一天,父親坐在書桌前,我斜倚在床頭,夕陽從白紗窗簾中照進來,屋子裏顯得很安靜,但也不知為什麼,我總感覺又有那麼一點點淒涼的味道。我當時正處於博士論文的最後階段。

  “我發誓,寫完這篇論文,一輩子再也不寫文章了。”我有些發泄地抱怨。

  “不行,你至少還得再寫一篇。”父親很平靜地回答我,好像在凝視很遠的一個地方,片刻,他説:“題目已經給你出好了。”

  “什麼題目?”

  “梁實秋。”父親直視著我,慢慢地説出了這三個字。

  我立刻明白了父親的意思,一時無法控制自己,失聲痛哭起來,而父親也沒有再説一個字,只是默默與我一起掉淚。

  我明白這是父親對我的最後期待。我明白,他是希望我這個小女兒來寫一個生活中真實的父親,不是大翻譯家,不是大學者,而就是一個普通的“爸爸”。

  父親祖籍浙江余杭,1903年生於北京。祖父梁鹹熙是前清秀才,同文館(注:清朝政府于1862年末在北京設立的用於培養外交和翻譯人員的學校,是中國第一所新式學校)英文班第一班學生。家境還算優越,所以可以不仕不商讀書為樂。

  梁家是一個傳統的中式大家庭,父親很小的時候,祖父便請來一位老先生,在家裏教幾個孩子,後來又將父親送到私立貴族學校,這些都為父親打下了很好的古文功底。很多讀者都喜歡他的《雅舍小品》,我想原因之一就在他把文言和白話結合在一起,既清新雅致,又有幽幽古意,用典多而不生澀。

  父親14歲,祖父的一位朋友勸告他投考清華。雖然同在北京城,但在那時是一個重大決定,因為這個學校遠在郊外,而且在這個學校經過8年之後便要漂洋過海背井離鄉到新大陸去求學。

  我想清華8年對父親一生的影響是持久而深遠的。清華那時叫“清華學堂”,這所留美預備學校,完全是由美國人進行的西式教育,所以在課程安排上也特別重視英文,上午的課,如英文、作文、生物、化學、政治學、社會學等一律用美國出版的教科書,一律用英語講授──林語堂先生還曾教過父親英文;國文、歷史、修辭等都放在下午,畢業時上午的課必須要及格,而下午的成績則根本不在考慮之列,所以大部分學生都輕視中文課程,但因為父親一直很喜歡中國古典文學,所以下午的課他也從不掉以輕心。

  在清華上學時,父親與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是同班同學,梁思永、梁思忠也都在清華。畢業前一年,他們幾個商議請梁啟超來演講。當天梁啟超上講臺時,開場白只有兩句,頭一句是:“啟超沒有什麼學問──”眼睛向上一翻,又輕輕點一下頭:“可是也有一點嘍!”演講的題目是《中國韻文裏表現的情感》,父親回憶説,梁先生情感豐富,記憶力強,“用手一敲禿頭便能背誦出一大段詩詞”;講到動情處,悲從中來,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父親晚年回憶,他對中國文學的興趣,就是被這一篇演講鼓動起來的。

  清華對體育特別重視,畢業前照例要考體育,跑步、跳高、跳遠、標槍之類的父親還可勉強應付及格,對他來説,最難過一關是游泳。考試那一天,父親約好了兩位同學各持竹竿站在泳池兩邊,以備萬一。他一口氣跳進水裏馬上就沉了下去,喝了一大口水之後,人又浮到水面,還沒來得及喊救命,又沉了下去……兩位同學用竹竿把他挑了起來,成績當然是不及格,一個月後補考。雖然苦練了一個月,補考那天他又開始一個勁地往下沉,一直沉到了池底,摸到了滑膩膩的大理石池底,好在這次稍微鎮靜些,在池底連著爬了幾步,喝了幾口水之後又露出水面,在接近終點時,從從容容地來了幾下子蛙泳,把一旁的馬約翰先生笑彎了腰,給了他一個及格。父親後來回憶,這是他畢業時“極不光榮”的一個插曲。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