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磨礪只為九州同——孫中山先生的臺灣情結

時間:2009-12-09 14:42   來源:SRC-423

  許多臺灣人都誤認為孫中山是國民黨帶到臺灣的,其實孫中山先生在中國民主革命時期,就同臺灣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曾隻身三次到臺灣,在那裏留下了革命的蹤影,現在的“逸仙公園” 即“孫中山臺灣史跡紀念館”,就是由孫中山先生第二次赴臺時居住過的“梅屋敷”旅館改建而成的,孫中山先生與臺灣有著難以割捨的情結。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40多年的革命生涯,一直在為祖國的統一而奔波。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從此,臺灣像一葉孤舟,納入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殖民統治之下。日本侵略者的亡我之心,一連串喪權辱國條約的刺激,更堅定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決心。他召集20多位華僑成立了中國近代第一個資産階級革命組織——興中會,以救國為宗旨,志在“恢復臺灣,鞏固中華”。“恢復臺灣”既是孫中山先生革命的初衷,也是他革命的目標之一,他一生都在為此進行不懈的努力。興中會建立不久,孫中山就派革命黨人陳少白到臺灣去活動,“以聯絡那裏的中國人,發展勢力”,很快就把革命的火種帶到日寇鐵蹄蹂躪下的臺灣,在臺北秘密發展數名會員,並於1897年冬建立了興中會臺灣支會。1910年7月,孫中山建立的同盟會在臺灣成立分會,成員曾發展到76人。

  孫中山先生不僅派人去臺灣建立革命組織,還親自去臺灣,直接與臺灣同胞接觸,宣傳革命思想。1900年9月28日,孫中山自日本抵基隆,隨即轉赴臺北,在臺北新起町設立指揮所,坐鎮臺北指揮了10月8日的惠州起義,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取得了活捉清將杜鳳梧、繳獲洋槍七百多支、子彈五萬多發的勝利,衝擊了腐敗的清朝封建統治,産生了重大影響。日後孫中山先生欣然寫到“經此失敗而後,回顧中國之人心,已覺與前有別矣。……知國人之迷夢已有漸醒之兆。”為了尋求革命的支援,1913年8月5日,在日本友人的幫助下,化名汪國權的孫中山先生抵達基隆港,下榻臺北禦成町梅屋敷旅館,在那裏接見了在臺的老同盟會員,向他們了解情況,徵詢意見。還留下了“博愛”兩字條幅給“梅屋敷”旅館主人,是島內唯一保存下來的孫中山訪台遺址。至今,在紀念館裏仍然擺放著孫中山先生當年用過的茶几、屏風等物品,他親筆手書的“博愛”二字,也懸挂在屋子的中間。1918年孫中山再次由汕頭經臺北東渡日本,這第三次赴臺,受到日本殖民當局極力阻撓,他們害怕革命思想在臺灣生根,更怕廣大臺胞民族意識覺醒,會導致他們對臺灣的殖民統治崩潰,因而孫中山先生渴望與臺灣同胞見面,以“宣傳他的主義、喚起民族意識、鼓舞愛國精神”的直接目的並未達到。但孫中山先生蒞臨臺灣,本身就是對臺灣愛國同胞一種巨大的精神鼓舞。  

  孫中山先生的隻身赴臺,給早已播下革命種子的臺灣傳遞了革命的火炬,使之形成了燎原之勢,臺灣人民滿腔熱情地投入反抗日本殖民統治光復臺灣的鬥爭中。自1912年至1915年,南投、嘉義、臺中、臺南、苗栗和臺北等地,多次爆發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在苗栗起義中就義的革命志士羅福星臨刑前仍唸唸不忘孫中山,他留下的《自白書》中有四句藏頭詩:“孫真國手著光唐,逸樂丰神入既章。仙客早貶靈妙藥,救人于病身相當。”每句第一字合成“孫逸仙救”。足見臺灣志士對孫中山先生的崇敬和期盼。孫中山革命行動、理論學説和人格魅力也影響著一些臺胞回到祖國大陸參加革命。在孫中山領導的多次推翻帝制的起義中,都有臺灣民眾的參與或支援,其中大家都知道的黃花崗起義的旅費就是由臺灣團體提供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留下的痛陳肺腑的《與妻書》,是兩岸共用的教科書文章,也直接印證了大陸的革命與臺灣的密切聯繫。

  臺灣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血濃于水、密不可分的民族凝聚力使臺灣的一系列革命成了孫中山領導的中國資産階級革命的有機組成部分。先生深深地影響著臺灣,臺灣也一直縈繞在先生的心中。1912年孫中山先生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又派革命志士羅復興前去領導臺灣民眾起義,並讓他轉告臺灣民眾,民國政府一定會光復臺灣的。他在臨終之際,依然心念臺灣同胞,關心臺灣同胞的革命事業。在他一生的著作和言論中,直接涉及臺灣和臺灣光復問題的就多達35處。

  孫中山為中國民主革命鞠躬盡瘁以及他對臺灣同胞視為一體的關注,在愛國臺胞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孫中山逝世的噩耗傳到臺灣,臺胞一片哀慟,每年的3月12日都要舉行悼念活動。時至今日,孫中山先生的“奮鬥精神值得學習”,仍然是很多臺灣同胞的普遍共識。

  孫中山先生——兩岸共同的文化符號,在兩岸分治60年的今天,依然是兩岸精神信仰和理念的共同連結點和支撐點。今年6月2日起,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與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聯合舉辦“永恒的豐碑——紀念孫中山先生文物文獻展”,而早在5月21日,國民黨在臺北“國父紀念館”就舉辦了“巍巍中山魂——孫中山先生奉安80週年紀念特展”,兩地交相輝映,在孫中山先生的問題上保持了很高的相同度,先生成為聯接兩岸的紐帶,成為‘統一’的某種精神象徵。中國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率團晉謁中山陵,宣示“孫中山先生提出的振興中華,是我們共同的目標”,使中國國民黨代表團大陸行交匯在現實和歷史的融合之中,體現了兩岸同心、民族同願的和諧氛圍。“振興中華”已成為時代的要求、全體中國人共同的心聲!(作者:江蘇臺辦陳從幹)

編輯:楊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