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南部的幸福餐廳 找到夢想與現實平衡點

時間:2013-01-06 08:54   來源:中國新聞網

  這家應該稱為日式壽司屋的餐廳,一樓卻賣起了西洋的麵包以及小點心。圖片來源:臺灣ETtoday新聞網

  臺灣ETtoday新聞網5日刊載了Whereis 足跡的文章,作者在臺灣聞名的帕莎蒂娜麵包坊體驗到了久違的“人性”設計和人文氣息。就在這個麵包坊裏找到了夢想與現實之間的平衡點。

  文章摘編如下:

  夢想與現實之間的平衡點究竟在哪?“人性”或許是當中最好的解答。在高雄曾經因為“桂圓麵包”而聞名的帕莎蒂娜麵包坊,一直就是在“人性”中經營企業的好榜樣。從河堤路上的西餐廳開始,這裡就一直有著濃濃的人文氣息,用餐之間,想要去洗手間,會意外的發現,出現在回廊的,不是空無一物,冷冷的墻面,而是主人許正吉用心收集的藝術品。或許就是因為這樣的堅持,才能夠産生“桂圓麵包”這樣不但在臺灣,甚至在國際間都被肯定的麵包食品。而這樣的堅持與理念,也傳承到了第二代的身上。

  原本在境外學習軟體設計的Patrick一直醉心於他的設計美學當中,於是當許正吉把棒子交給他之後,他把這樣的設計美學運用到了餐廳的設計理念中。難得的是,他的設計裏,沒有看到經常見到的“大破大立”或是“蕭規曹隨”。他選擇了在現有的架構下,逐步的推演出自己的設計風格。這種屬於臺灣南部人的一種溫文爾雅,反而多了些老一輩的體貼與尊重。

  就拿他在高雄市農16剛設立的Hashi,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他如何融合了來自東西與古今的元素。廣告牌用的英文字,是臺灣書法大師董陽孜的作品,而這家應該稱為日式壽司屋的餐廳,一樓卻賣起了西洋的麵包以及小點心。“因為這附近有許多的年輕爸爸媽媽,隔壁又剛好有幼幼班與安親班,所以讓等小朋友的家長 們有一個可以歇腳喝東西的地方,是我們該做的事情。”在一樓的烘焙坊的賣場裏,Patrick把水稻的田與禾當成了主要的元素,運用在店面的設計上,同時也把以前祖母經常帶他去中藥店買補品的回憶,直接崁進了櫃檯的陳列中,不過這裡飄出來的不是中藥味而是麵包香。 

  一樓的角落,有面木製的墻面,往透明的玻璃望進去,赫然發現原來是壽司師傅們,正在大展身手。墻面的木頭起起落落,有一種參差的美感。據説每一塊木材與木材之間的高度,恰好就是一貫壽司的高度。從意象就開始引導客人,體驗一場美食之旅,這或許是設計師才有的巧思。

  踏上二樓的用餐區,Patrick很得意的拿著桌上的杯子問我説,你看這是不是很眼熟。的確,白色圓滑的造型,好像似曾相識。“這些都是從無印良品買來的。”“等一下,‘無印良品’?老兄,你是在開餐廳吧?”“對啊。但是你看這些醬油瓶的倒角還有杯子的樣子,又好看又實用,客人來餐廳用餐,應該從食具就開始講究吧。”據説,Patrick為了這樣的堅持,被董事會念了許久。但是這或許就是許氏父子在生意與美學上所追求的平衡點吧。

  既然食具都已經花下如此的心思,食物的美味與鮮度當然就不在話下。他們也採取類似農田契作的方式,與高雄的一些船老大們合作,一早鮮魚進港之後,立刻送到餐廳,同時通知主廚,主廚必須在上午開店前,就要擬好當日的功能表,這樣的一整套流程,為的是確保每個來這裡用餐的客人,都能夠享用到當季最棒的食物。

  説了這些,坦白説,都不是最令人感動的事情。最令人感動的,應該是我準備跟Patrick告辭的時候,他閒聊的時候説了一段話,“你們現在一家一家的開店,有計劃到臺北開店嗎?”“目前應該沒有這樣的計劃,因為距離太遠,而且我們這裡的員工,都在一起工作很久了,許多人都在高雄已經成家立業。”“那你接下來的目標是什麼呢?”“我希望在公司成立一間託兒所以及育幼中心”“為什麼?”“因為這樣子,公司的員工才能無後顧之憂的在公司工作,畢竟我們的工作, 並不像一般企業一樣,是朝九晚五”一個懂得為員工思考的公司,是懂得在夢想與現實之間平衡的公司,這一點我確信無誤。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