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種地書》:關於人與土地的美好相遇

時間:2016-06-02 07:48   來源:鳳凰讀書

  《種地書》,蔡珠兒著

  “在院子裏開荒種菜,施肥、捉蟲,收成用來款待三五好友……”

  很多人嚮往的田園生活,在臺灣著名作家蔡珠兒的筆下,顯得鮮活有趣。作者搬到香港離島的新居,在屋外空地開荒種菜。以節氣為序,寫出了墾荒的艱辛和收穫的喜悅。在她筆下,蔬菜瓜果都有了靈性:“落葵和茄子凍傻了,點穴般凝止不長,瓠瓜臉色蒼黑,辣椒骨瘦如豺。蟲子呢,反倒龍精虎猛,趁隙滋生,鋪天蓋地大舉來襲。”

  這本充滿熱情的讚美土地的生命力、記錄作者與土地交流的散文集《種地書》近日由世紀文景出版。

  作家、廚娘、菜農:蔡珠兒

  臺灣作家蔡珠兒,早年任職于媒體。愛植物及食物,永遠是自然和社會觀察員。1996年移居香港,迷戀港粵方物,遊走于市井民俗,喜歡行山,愛逛街市,常煲老火湯,並在自家耕園種菜,體察食物與風土關係。2015年夏天告別香港,搬回臺北定居。

  在《種地書》之前,蔡珠兒已有《南方絳雪》《饕餮書》《紅燜廚娘》《臺北花事》《花叢腹語》等散文集出版,她本人也獲得了《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聯合報讀書人獎、吳魯芹散文獎等多個臺灣文壇重要文學獎項。

  這本暌違多年的最新作品秉持了她一貫的寫作風格,她的角度永遠與別人來得生動有趣。以張愛玲的小説為引子,裏探究“沙蠅”起源;遍翻典籍,找到芒果起源於印度的證據;閒讀《太平廣記》,考證瓠瓜的文化史;尋找古代筆記和農書中的趣味——“種植迷信是古老的交感巫術”。文字活色生香,讀來趣味盎然。 又有不同以往的人生體驗在其中,展現了歲月沉澱之後的練達。

  種地是療愈,坦然面對人生的重大轉折

  搬家之前,蔡珠兒一直在陽臺種菜,搬家之後終於有地方大展拳腳,種了幾個月之後才發現,原來院子裏的土都是建築廢料,所以菜都長不好,別人勸她拉一車有機土過來填上,她覺得經過幾個月的朝夕相處,已經跟那塊瘦地有了感情,下決心好好“養土”:“人家説木糠好,我去跟裝修工頭套交情,要來幾袋刨木屑,燒灰摻攪在土裏。人家説蝦殼補,我去買幾斤來剝,把殼曬乾搗碎,埋入菜田。洗米水當然要留,洗魚洗海鮮的水也積起來,澆地灌園。”如此種種,付出有了回報,那塊瘦地終於養肥。她感嘆道:我想慢慢養土,土地也會講話。只是它講話的方式比較緩慢,過了季之後才能收到它的訊息,我得慢慢學習。

  一次例行的體檢,她發現自己得了癌症,面對疾病,她試著讓自己接受:“種地有自然法則,生病何嘗不然,我只管認真去治,其他的都交上去,靜靜看天,何其自在輕鬆。”這時期寫就的文章,下筆仍然活潑風趣,一掃陰霾。做完手術,在她看來只是“少了幾塊油”,摩拳擦掌準備來年再在地裏大幹一番。在採訪中,她認為寫作對她來説是功課,作為一個糾結的天秤座,她每下筆都要仔細斟酌;種地是療愈,讓她坦然面對人生的重大轉折。

  土地是療愈良藥,更是她童年最初的記憶。在臺灣山區長大的蔡珠兒,從小喜歡爬樹偷果子,“番石榴”一篇就飽含童年記憶,野趣盎然。認字之後,她對照著書,回憶起小時候見慣的植物,驚喜地發現自己都能想起它們的樣子,也因此知道了它們的名字和來歷。

  不僅寫種地,還有人生際遇、香港市井生活

  《種地書》也不是完全與種地有關,事實上是由作者兩種專欄文章集結而成。除了專寫種地的“傻婆荷蘭豆”篇,還有 “暖紅色瑪利亞”篇,寫在義大利、日本等地旅行期間的見聞,自己採購當地食材在農莊做飯,融入當地生活。“馬場維修記”篇,寫人生的際遇:結婚、遭竊、患病。“叮叮見聞”篇,寫香港風物與市井生活。“參茸海味,舊樓老街,上環像迪化街加上鹿港,殘破裏嵌著富泰,滄桑中暗含華麗,又有幾分《東京夢華錄》的氣息。” “時間的逃犯”寫人生中一個最重要的轉捩點,副刊被停,自此負笈英倫,自命“市井之徒”,遊逛各地市場,寫出“粥”、“桂花”等家常食物的微型文化史。

  全書文字跳脫流麗,掌故俯拾皆是,呈現出一種混搭的風味。在她的筆下,田園生活與舊時人事、城市生活融為一體,留待讀者細細體味。繼這本《種地書》之後,世紀文景今年將推出蔡珠兒的《紅燜廚娘》新版,敬請期待。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