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失控——孩子不聽管教怎麼辦?》:一本書的到來能打破社會傾向的行事方式

時間:2016-02-18 09:26   來源:鳳凰讀書

  書名:失控——孩子不聽管教怎麼辦?

  作者:[美] 沙法麗 薩巴瑞博士(Shefali Tsabary, PhD)◎著 孫璐◎譯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1月

  定價:32.80元

  【名家推薦】

  沙法麗博士抓住了親子衝突的根源,教會家長如何以新的方式處理這些衝突,將孩子培養成自律的人,實現更加緊密的親子關係。讀過這本深刻的著作,你將成為更強大和更高效的父母。

  ——勞拉 馬卡姆博士,《父母平和 孩子快樂》作者

  《失控》深刻思考了父母的角色及其在教會孩子自律和保持自我方面發揮的作用,引導有勇氣的父母採取覺醒的教養方式。本書將引領你走上智慧之旅:時而溫柔督促,時而積極鼓勵。無論採用哪種方式,你都將實現巨大的飛躍!

  ——洛瑞 皮特羅,演説家、“愛的教育”創始人

  沙法麗博士為我們提供了一條開明之路,幫助我們的孩子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這本書改變了我們對控制和紀律的理解,啟發了我們的智慧。

  ——瑪麗卡 喬普拉,Intent創始人

  沙法麗博士敢於挑戰約定俗成的文化範式,積極為兒童創造正面體驗。讀完《失控》,每一位家長都將開始誠實自省,併發生徹底的改變。我們能給予孩子的最大禮物就是:我們自己的成長。

  ——邁克爾 馬塔魯尼,“酷爸爸”節目主持人

  很少有一本書能夠徹底改變你的思維、感覺和行為。《失控》討論了親子衝突的原因,促使我們重新審視親子關係,讓它變得更加親密、自由和快樂。

  ——茱莉 克萊漢斯,教育改良專家、父母培訓師

  《失控》提供了看待孩子“不良行為”的新視角,以此解放父母,深化親子關係,治愈孩子和我們的痛苦。

  ——蘇珊 諾思拉普 埃爾德雷奇,臨床社工、心理治療師

  沙法麗博士擊中要害,闡明瞭育兒的本質。通過揭示我們最深層的焦慮,她向我們展示了父母是如何阻礙孩子的發展而不是促進它的。想要提升育兒水準的人都應該讀讀《失控》,它已經不可逆轉地改變了我的育兒理念。

  ——貝弗利 安德森,自閉症專家

  《失控》提供了清晰的指導,讓我們能夠從控制孩子這種教養方式中解放出來,去建立一種心靈層面而非角色層面的親子關係,從而促使我們將育兒水準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安妮 伯恩賽德,《靈魂育兒》作者

  《失控》讓我們正視自身的缺陷和育兒方式的弊端。讀完本書,你將被知識和力量武裝,打破控制的怪圈,開啟新的育兒方式,最終造福你和你的孩子。《失控》針砭現實、道理確鑿、言辭優美,是不滿于親子關係和困惑于管教手段的家長的必讀書。

  ——蘇珊妮 科布,《孩子在家時》編輯

  沙法麗博士抓住了親子衝突的根源,教會家長如何以新的方式處理這些衝突,將孩子培養成自律的人,實現更加緊密的親子關係。讀過這本深刻的著作,你將成為更強大和更高效的父母。

  ——勞拉 馬卡姆博士,《父母平和 孩子快樂》作者

  《失控》深刻思考了父母的角色及其在教會孩子自律和保持自我方面發揮的作用,引導有勇氣的父母採取覺醒的教養方式。本書將引領你走上智慧之旅:時而溫柔督促,時而積極鼓勵。無論採用哪種方式,你都將實現巨大的飛躍!

  ——洛瑞 皮特羅,演説家、“愛的教育”創始人

  沙法麗博士為我們提供了一條開明之路,幫助我們的孩子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這本書改變了我們對控制和紀律的理解,啟發了我們的智慧。

  ——瑪麗卡 喬普拉,Intent創始人

  沙法麗博士敢於挑戰約定俗成的文化範式,積極為兒童創造正面體驗。讀完《失控》,每一位家長都將開始誠實自省,併發生徹底的改變。我們能給予孩子的最大禮物就是:我們自己的成長。

  ——邁克爾 馬塔魯尼,“酷爸爸”節目主持人

  很少有一本書能夠徹底改變你的思維、感覺和行為。《失控》討論了親子衝突的原因,促使我們重新審視親子關係,讓它變得更加親密、自由和快樂。

  ——茱莉 克萊漢斯,教育改良專家、父母培訓師

  《失控》提供了看待孩子“不良行為”的新視角,以此解放父母,深化親子關係,治愈孩子和我們的痛苦。

  ——蘇珊 諾思拉普 埃爾德雷奇,臨床社工、心理治療師

  沙法麗博士擊中要害,闡明瞭育兒的本質。通過揭示我們最深層的焦慮,她向我們展示了父母是如何阻礙孩子的發展而不是促進它的。想要提升育兒水準的人都應該讀讀《失控》,它已經不可逆轉地改變了我的育兒理念。

  ——貝弗利 安德森,自閉症專家

  《失控》提供了清晰的指導,讓我們能夠從控制孩子這種教養方式中解放出來,去建立一種心靈層面而非角色層面的親子關係,從而促使我們將育兒水準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安妮 伯恩賽德,《靈魂育兒》作者

  《失控》讓我們正視自身的缺陷和育兒方式的弊端。讀完本書,你將被知識和力量武裝,打破控制的怪圈,開啟新的育兒方式,最終造福你和你的孩子。《失控》針砭現實、道理確鑿、言辭優美,是不滿于親子關係和困惑于管教手段的家長的必讀書。

  ——蘇珊妮 科布,《孩子在家時》編輯

  【內容簡介】

  ★ 美國著名正念心理學家、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沙法麗 薩巴瑞幫助你成為更強大、更高效的父母,培養出快樂、自律、有責任感的孩子!

  《失控——孩子不聽管教怎麼辦?》是美國著名正念心理學家沙法麗 薩巴瑞博士飽含勇氣與智慧的嶄新力作。從豐富的臨床研究與青少年諮詢經驗出發,沙法麗博士發人深省地指出,親子衝突的根源在於父母對孩子的控制與管教——它們總會觸發孩子的不滿與反抗。如果父母能夠放棄“我的孩子應該如何”的執念,轉而接納孩子的“本來面目”,尊重孩子的需求,就能夠與孩子建立親密的情感聯結,從而引導孩子自我確認、自我激勵和自我實現。這種充滿覺醒、

  聯結與愛的養育方式,最終會令育兒變為一場父母與孩子相互支援與陪伴的成長之旅。

  【作者簡介】

  沙法麗 薩巴瑞博士(Shefali Tsabary, PhD),出生於印度,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獲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沙法麗博士早年深受東方正念思想熏陶,並將其同西方心理學理論整合,從而形成了自己有關正念生活與覺醒育兒的理念,成為正念心理學領域的代表人物。她運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幫助過各類人群,在世界各地舉辦研討會,在各大公司、學校和家長團體當中發表演講。東西合璧的特點讓她贏得了全球範圍內的受眾。她的第一部作品《父母的覺醒》出版後受到美國父母的熱烈歡迎,長踞美國亞馬遜暢銷書排行榜教養類圖書前列!

  【目 錄】

  致謝

  前言

  Chapter 1  為什麼紀律不管用?

  Chapter 2  一個以控制為主的世界

  Chapter 3  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

  Chapter 4  讓後果教育孩子

  Chapter 5  為什麼過度保護會讓孩子不負責任?

  Chapter 6  如何為孩子設定界限?

  Chapter 7  孩子對你的誠信提出了挑戰

  Chapter 8  如何有效地表達肯定和否定?

  Chapter 9  你不是電影製片人

  Chapter 10  放棄完美的理念

  Chapter 11  這裡住著一個堅強的孩子

  Chapter 12  這與你無關

  Chapter 13  學習閱讀孩子的心情

  Chapter 14  尊重孩子意味著什麼?

  Chapter 15  你的要求公平嗎?

  Chapter 16  在孩子的過渡階段保持理智

  Chapter 17  哄騙孩子並不容易

  Chapter 18  當孩子疏遠你的時候

  Chapter 19  關於規則的規則

  Chapter 20  如何應對叛逆的青少年?

  Chapter 21  避免“作業戰役”

  Chapter 22  孩子為什麼會欺負別人?

  Chapter 23  兄弟姐妹之間的競爭

  Chapter 24  棍棒底下不一定出孝子

  Chapter 25  執行紀律的隱藏原因

  Chapter 26  聯結的力量

  Chapter 27  見 證

  Chapter 28  調 查

  Chapter 29  中 立

  Chapter 30  協 商

  Chapter 31  共 情

  Chapter 32  重復、練習和解決

  後 記

  在衝突時刻保持清醒的秘訣

  非紀律性的正強化策略

  我的孩子 

  【精彩試讀】

  一個以控制為主的世界

  一個母親火冒三丈,她對著孩子説出惡毒的語言,做出激烈的肢體動作,她想要尖叫或者逃跑。為什麼她的女兒就是不聽話呢?簡直不可理喻。

  她總是亂放玩具。一個小時前她就告訴女兒,要把玩具收拾好,以前也説過多次,但女兒總是不聽。宴請的客人再過十幾分鐘就要來了,廚房裏要幹的雜活太多,還得收拾客廳……母親快要瘋了,她氣呼呼地搶過玩具,扔進盒子裏,喊道:“你這個壞孩子!你怎麼就是不聽話?你為什麼總是這麼難管?”

  四歲的女兒看到母親張牙舞爪,面目猙獰,看上去真的很生氣。她還聽到了一些大詞:責任、處罰、紀律。這些詞是什麼意思呢?孩子根本不知道,她只覺得很害怕,很想尿褲子。但是,如果尿出來,媽媽會更生氣,所以她一直在心裏念叨:“不要尿尿,不要尿尿,一、二、三。”

  媽咪什麼時候才能變回快樂的媽咪?陰雲什麼時候消失?小女孩討厭陰雲,它們最近總來——都是她的錯。

  在這個母親身上,你是否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因為這個母親就是我,那個孩子就是我的女兒。或者説,我也曾經是那樣的一個孩子。

  孩子的日程表當然和我的不同。客人就要來了,我想控制一切,再來一件煩心事,我就要爆炸了。所以,我朝著女兒發泄,因為我自己的壓力而責備她。但她沒有反抗的權利,畢竟,作為父母,難道我沒有責任管教她嗎?

  雖然我告訴自己女兒“應該”受懲罰,但是,我覺得為了地上的幾件玩具,實在沒有必要對她的行為反應如此過激。所以我非常後悔對她發火,還暗自保證,再也不會對她這樣了。然而,下一次,她又引爆了炸彈,我再次沒有控制住自己。

  一遍又一遍,如果我的孩子失控,我也會跟著失控。我會不由自主地胸部發緊,喉嚨收縮,咬牙切齒,仿佛短短幾秒鐘之內,我就能從一位和藹的母親變成暴君。成為家長之前,我永遠不會想到,自己竟然具有如此強大的變身能力。只需一分鐘,我就能給孩子造成這麼多的痛苦,我被我的憤怒迷惑了。

  作為一個心理學家和治療師,我發現,我的客戶也會迷上控制。如果哪出了差錯,或者別人對我們有所苛求,我們的情緒就會失去平衡。當我們的孩子不去做我們需要他們去做的事情時,我們就不知道還有什麼其他方式可以鞭策他們,自己的情緒似乎陷入了一台沒有轉速限制的攪拌機。當然,事後我們總是懊悔不迭,也許還會徹頭徹尾地為我們的憤怒和以勢壓人而感到尷尬和內疚。

  當我感到如此失控時,仿佛乘坐時光機重返童年——我又回到了四歲的時候,想要拼命地伸張自己的權利。我之所以如此激烈地對待女兒,是因為眼前的情況喚起了我對過去的回憶。我仍然記得小的時候,客人來吃晚飯之前,我母親總是處於恐慌狀態。儘管我討厭她當時表現出來的控制欲,但是我卻把她的情緒內化了。過去,它潛伏在我文雅的表皮之下;現在它逃竄出來,把魔掌伸向了我的女兒,顛覆了我的頭腦,劫持了我的理性。

  我們在童年時代目睹的養育模式,將會成為我們自己育兒方式的模板。我們的父母給我們留下的感覺一直沒有消散,反而成為我們看待和理解孩子行為所使用的棱鏡。換言之,我們和孩子的很多互動,通常是由所謂的“潛意識”控制的。

  在一定程度上,我們都是過去的奴隸,孩子能夠觸發我們不愉快的記憶。即使我們忘記了事件的具體細節,它們仍然隱藏在潛意識層面,驅使我們面對它們,直到我們把它解決為止。作為治療師,在我的工作實踐中,經常會遇到四五十歲甚至六十幾歲的男女,他們的潛意識仍然有一部分困在童年時期,父母憤怒呵斥的回聲在他們的腦海中此起彼伏,簡直無法逃避。

  我們現在生活中的每一個衝突——無論是與孩子、配偶還是與其他成年人有關——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我們童年時代的再現。每一段關係、每一次互動的根基在於我們自己的成長藍圖。從某種意義上講,“完全的成年人”是不存在的,我們只是一群扮演大人的孩子。當涉及到為人父母,在很多時候,可以説是一群孩子在撫養另一群孩子。

  珍妮特就是一個例子。她有個十歲的兒子,每一次兒子走進房間,她都會發現自己變得很緊張,幾乎立刻就會覺察到,接下來肯定要發生衝突。在治療中,通過追蹤這種感覺,她意識到自己是在重現多年前與自己父親共處一室的體驗——她的父親經常打她。過了這麼多年,她的兒子以男孩“特有的調皮”,觸發了她沒有解決的過往情緒。

  珍妮特並未意識到自己把兒子當成了父親,所以她立刻進入了自我警戒的狀態。她和兒子幾乎每天都要吵架,這樣只是鞏固了她的信念:她的兒子是個暴君,所有男人都是。但她卻沒想到從自己父親身上找原因。換言之,幾十年前,她的這種行為模式就建立好了,而且反過來教給她如何為人父母。

  從小受父母主宰的孩子,長大後要麼主宰別人,要麼被人主宰。所以,世世代代都會秉持父母統治和控制的信念——人們特別崇尚父親在家中“做主”的權利,進而誕生了一個名詞“父權”。

  我的一位四十多歲的客戶告訴我她的經歷。“當我還是個小女孩的時候,我母親有時會説:‘你父親是家裏的主人。’我的哥哥和我都相信她的話。我父親生氣,是為了確保事情按照他説的來。只要打孩子一頓,他們就會乖乖聽話。甚至只要我父親閉著嘴不説話,我們就會立刻進入服從狀態。在我們家,還有另一條格言:服從,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無論什麼事都不會由我説了算,包括我自己的事。現在回想起來,我發現我活了大半輩子,卻不知道自己在很多事上都有選擇權。指責別人或者尋找無關的理由,成了我無意識中最常做的事情。”

  傳統的育兒理念認為,憑著年齡和經驗,父母處於金字塔的頂端,而孩子位於底部。這意味著孩子應該融入父母的世界,而不是反過來。

  我經常聽到有人説:“他們是我的孩子,所以應該由我來決定什麼對他們有好處。”許多人認為,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所以孩子的所有權屬於我們,好像孩子是我們的私有財産一樣。基於這種錯誤的觀念,我們覺得有理由強迫、操縱甚至體罰孩子。當然,我們美其名曰為“教導”,並且創造了一個叫做“紀律”的懲罰性名詞,配以花哨的策略、技巧和噱頭,還圍繞這個主題寫了很多書。然而,如果我們有足夠的勇氣承認,就會發現,各種形式的“紀律”只是變相的發脾氣而已。你有沒有想過,很多我們稱之為“紀律”的東西,不過是成年人想要對孩子發脾氣的藉口?

  除非我們意識到,具有嚴厲懲罰意味的紀律,其前提是基於我們在兒童面前的所謂“優勢”;否則,孩子在家裏和學校裏的日常“錯誤”表現,甚至世界上更廣泛的衝突,將繼續有增無減。事實上,恰恰是這種獨裁式的育兒方法,塑造了今天的世界——很多中年女性從未學會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因為她們小的時候,父親堅稱自己是一家之主,肆意施行“暴政”;在國際衝突中,很多國家希望壓制和征服別的國家。這種個體和國家功能失常的根源,在於人們相信人需要被控制。無論我們來自世界的哪一部分,這種養育理念都貫穿著我們的童年。紀律的本質就是主宰的需要。這種主宰欲,是一直困擾著人類情緒的主要因素。

  不妨去看看大多數所謂“偉人”的事跡,他們都是試圖征服別人的暴君,他們的“偉大”是通過控制實現的,代價是別人的服從。無論是亞歷山大大帝或拿破侖這樣的個體,還是羅馬或大英帝國這樣的國家,都是由支配和控制欲所驅動的。

  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會用領導者實現了多少控制為標準,來評價其是否“偉大”;“好的”公民——像“好的”孩子那樣——就是服從的公民。那麼,誰是最服從命令的公民?當然是軍人,他們的天職就是服從,把紀律看得高於一切。整齊劃一的行為,是世人評價紀律是否得到遵守的黃金標準。

  相比之下,世界舞臺上,偶爾也會出現極大地造福了他人的領導者,雖然這樣的領導者為數不多。但我們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這樣的人——促進人類和平、繁榮和幸福的偉大領袖?我們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自由的思想家、一個開拓者,具有原創精神和創新能力呢?我們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活出真我本色,而不是溫馴懦弱,容易被操縱並且受制於人?

  我們一邊説希望孩子成為這樣的人,一邊用紀律來妨礙他們實現這些目標。我們制定了一份控制與服從的計劃,旨在把孩子培養成庸人,甚至獨裁者和暴君。

  現代社會在很多地方超越了黑暗的中世紀,經過文藝復興,我們走進了一個更開明的時代。我們不再因為某些人與我們的宗教信仰不同,就給其披枷帶鎖,在火刑柱上燒死他們;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並不認為疾病是來自上帝的懲罰。我們這個社會已經不像過去那樣等級森嚴,似乎變得更為民主了。

  雖然人們越來越重視人類的平等和尊嚴,關愛地球的健康,但涉及到撫養孩子的時候,大多數人卻還停留在中世紀。被迫接受紀律的孩子每天都在遭受歧視和折磨,驚人的悲劇層出不窮。因此,到了改變整個育兒模式的時候。這種模式的核心建立在有缺陷的獨裁主義想法上,即父母需要“統治”孩子,而不是以建設性的方式與他們展開闔作,鼓勵他們成為自律的人。

  【前 言】

  很少有這樣一本書,它的到來能夠打破社會傾向的行事方式,讓我們以全新的方法處理問題——它具有把我們“打回原形”的巨大力量。

  對很多人來説,《失控》一書的內容是非常新穎的。有些人也許會感到震驚,仿佛受到當頭棒喝。而對另一些人來説,這本書是對其為人父母的方式的確認,為他們提供了洞察力和在大多數地方根本無法找到的支援。

  對於許多像我一樣擁有成年子女的人,經常會遇到的問題是:“我在養育孩子的時候,怎麼沒有碰到這本書?”

  一個簡單的事實是,我們並不知道沙法麗 薩巴瑞博士在《失控》這本書中與我們分享了令人驚異的見解。雖然我們愛孩子並努力做到最好,但我們的方法是基於人生經歷和個人的成長經驗。因此,我們其實不知道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撫養孩子——以一種更柔和、更可靠的方式,讓孩子成為自信、快樂、有責任感的成年人。

  電影《耶穌基督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 Star)的原聲帶中有一首歌曾經唱道:“我們可以重新開始嗎?”想必有人現在會想起這句歌詞。好消息是,無論作為父母還是需要教養孩子的人,我們都可以重新開始!

  當我們反思社會長期以來慣用的育兒方式的時候,會發現很多都是傳統所接受的“事情該如何做”之類的老套路,已經不適用於現在這個自由、權利和認知逐漸增長的時代。時代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社會中引發的深層裂縫到處可見,在我們的家庭和孩子方面的表現尤其突出。

  到現在為止,我們一直生活在家長式理念為主導的社會,這反映在所有主要機構的運作方式上。這種“權力”的模式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迄今為止大多數人還會認為,如果沒有強制的服從——即控制——一切秩序都會分崩離析,而且會引發混亂。

  我們正處於由服從他人權力的世界到人們普遍平等和相互尊重的世界轉變的重要階段。所以,這種轉變勢必影響到我們的一言一行乃至一呼一吸,包括我們的家庭生活,更確切地説是我們作為父母與子女的相處方式。

  沙法麗博士邀請我們,甚至懇求我們,調整原本以“權力”為基礎的育兒方式,將其轉變為尊重孩子、珍惜親子關係的理念。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正視自身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傷害,從而在養育自己孩子的過程中,在更高的意識層面得到療愈。

  讓我們一方面勇敢把握撫育我們的子女的機會,同時保持開放的心態,賦予其成長的自由——做最愛他們的管家,讓他們發展出攀登道德最高峰,自信而成功地穿越生活中最令人生畏的急流的能力。

  他們到我們這裡來,不是來自我們自己的種子,而是上天的恩賜,是從神性而來。我們有機會和榮幸成為照料他們的園丁——澆水、除草、施肥、欣賞,滿懷感激之情將幼苗培育為茁壯的植物。

  我們大多數人都熟悉的説法是:“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那麼,與之類似的比喻是:“作為父母,憑著我們的花園,就可以認出我們的成就。”

  康斯坦斯 凱洛格,出版商,合十齣版社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