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同屬新月派的聞一多與梁實秋
歷史:《文壇亦江湖》 作者:汪兆騫 出版:現代出版社
聞一多(1899—1946),文學家、詩人。名家驊,又名亦多,字友蘭,號友山。出生於湖北省浠水縣的秀才家庭。六歲入私塾,學習傳統詩書,同時又接受“新學”教育,性喜古典詩詞,愛好美術。1910年,到武昌兩湖師範附屬高等小學讀書,始學英文。1912年春,入武昌國民學校讀書,後考入北京清華學校。在近十年清華求學生活中,表現多方面藝術才能,參加戲劇社、美術社等活動,參與《清華週報》《清華學報》等編輯工作。他積極參加五四新文化運動,發表多種創作和理論文章,如讀書筆記、舊體詩、白話散文等。
1922年,赴美留學,先在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美術,第二年又轉學科羅拉多學院攻讀美術、文學和戲劇。留學期間他對新詩創作始終不棄。1925年歸國,先後任北京藝術科學校教務長、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上海吳淞國立政治大學訓導、南京第四大學外文系主任等職。
1926年至1928年,與徐志摩等共同編輯《晨報 詩鐫》《新月》等刊物,發表詩歌、評論,在學術上作出很大貢獻。思想雖不激進,但同情人民疾苦,關心國家命運。1927年春,一度參加北伐軍宣傳工作。1932年秋,重返母校清華大學任中文系教授,並在北京大學、燕京大學等校兼課。抗戰時期,任昆明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後主持清華大學文科研究所文學部工作。1943年後,開始走出書齋,積極參與政治活動,並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
梁實秋(1902—1987),文學家、翻譯家。原名治華,筆名秋郎。生於北京,原籍浙江杭縣(今屬杭州)。
梁實秋幼年受傳統教育,後入陶氏學堂就讀。1912年夏,進京師公立第三小學學習,始接受新式教育。1915年,他在天津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學校,開始八年的清華讀書生涯。1921年3月,他與同窗顧一樵等組織“小説研究會”,後擴大為“清華文學社”,吸收聞一多、朱湘等志同道合的新社員。又與聞一多等參與《清華週刊》的編輯工作。他還任《文藝增刊》的主編。始在文藝批評方面嶄露才華。1922年與聞一多合著《冬夜草兒評論》,同時在《創造週刊》《創造季刊》發表詩作。
1923年赴美留學,翌年進哈佛大學研究院,其間師從白璧德,接受了新人文主義。新人文主義和古典主義合流,形成了梁實秋以人性論為標識的理論核心,貫徹了他的文學活動。1926年回國,先後在南京東南大學、上海暨南大學和北京大學等校任教,講西洋文學批評史等。
九一八事變後,青島山東大學發生學生風潮,遂于1932年赴北京大學擔任外文系主任。後一度任重慶《中央日報》副刊編輯。他以重慶北碚寓所“雅舍”為名,在《星期評論》上,辟專欄撰寫雅舍小品。同時,他還擔任國立編譯館社會組主任及翻譯委員會主任,又兼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講西洋戲劇史。
聞一多與梁實秋都是同時代學人,又同為“新月派”,都給中國現代文學留下寶貴的文學遺産。一個死於國民黨特務暗殺,四十年之後另一位終老臺灣,但在文學史中,卻對二位有不同的評價。(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