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紅期”平均僅47天
從“886”“灌水”“plmm”到最近橫掃朋友圈的“duang”,在移動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今天,網路熱詞也是“來去匆匆”。以最近爆火的“duang”為例,在刷屏三四天后,其搜索熱度已經下降五成。
記者選取“duang”以及其他20個近年來熱度最高的網路熱詞,對比、分析它們的百度指數。結果顯示,這些熱詞從爆發流行到明顯消退,平均只用了47天,而它們的平均“壽命”,也不足半年。
專家分析稱,很多網路熱詞就像一個遊戲,網民用它們創作各種搞笑句式,並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的幫助下快速傳播。
然而語言是不斷發展的,網路熱詞的産生原因和其代表的語言魅力,也決定著熱詞的“壽命”。像“duang”這種本身沒有什麼意義的熱詞只會在短期內流行,不會長期存在。
關鍵詞:熱度
火了三四天 就開始“退燒”
“duang”是春節期間被網友從成龍廣告中翻出來的一個音,其百度指數峰值超出“元芳,你怎麼看”一倍有餘。然而在“瘋狂”了三四天后,“duang”的生命力已開始消退,3月2日其百度指數不足最高時的一半。
分析: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平面媒體中心主任楊爾弘表示,大家找不到合適的字,就用拼音把“duang”拼出來,它並沒有實質意義。
“duang”之所以爆紅,是因為它佔據春節假期末尾的“天時”,擁有原版廣告和諸多衍生視頻的“地利”,還享受著成龍的“人和”,想不火都難。
“duang”只是因為百搭的搞笑句式而在短時間內備受追捧,等這股新鮮勁兒一過,就會進入高速下墜的軌道。隨著網民主力軍重新投入工作和學習中,無暇繼續“添磚加瓦”,其必將“退燒”。
關鍵詞:語義
有明確語義 能“活”288天
在網路熱詞中,有一類沒有明顯實義,另一類則填補了語義空白。
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存活”時間較久的熱詞,普遍是因為它們填補了某些現代漢語的語義空白,這類熱詞的平均“壽命”為288天。
比如2012年起至今不衰的“傷不起”一詞,已流行了814天之久。
分析:楊爾弘主任表示,流行語本身有一定的壽命。至於壽命的長短,則與詞彙産生的原因、詞彙本身代表的語言魅力等有很大關係。
無明顯語義的熱詞“壽命”較短,正説明其並非生活用語的必需品。相比之下,填補語義空白的詞則是特定情況下的最優選擇。比如“人艱不拆”作為網路熱詞中的佼佼者,已經成為一種普遍被接受的評論形式;而“你懂的”後面的意味,也不是單純的省略號所能比擬的。
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副教授張政法表示,網路熱詞屬於“非正常的表達”,大家追求的是新奇,不見得這個詞彙多重要,“比如現在流行的‘duang’,字典上沒有這個字,語法上無法搭配,最多只能加一個程度副詞,功能性很差,因此不可能長期流傳下去。”
關鍵詞:語源
社會“熱”事件 成重要來源
近年來,網路熱詞的語源和傳播方式在發生變化。 儘管“網路自發流行”仍是熱詞目前最主要的來源,但“社會事件”已成為緊隨其後的第二大來源,佔比近三成。此外,視頻和圖片等,也成為熱詞傳播的重要推手。
分析:在早年的熱詞當中,有超九成屬於由某一特定知名網站開始的範圍傳播,是小圈子用語擴大化的“自發流行”。近一年以來,熱詞經常和“奇葩”的社會事件相關,張政法教授分析稱,這主要是因為社會事件的關注度更高,更能引發人們的共鳴和討論。
張教授表示,網路詞彙有易産和易逝雙重特性,目前的傳播途徑主要為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傳播速度快、範圍廣。至於充當推手的圖片和視頻,它們作為娛樂素材的能力遠高於普通文字,“比如單單依靠文字描述,人們很難理解‘duang’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發音,但看完視頻很容易就能明白。” 據法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