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木屐,著漢服,拜孔孟,跪先賢……近年來,國學熱在中華民族文化復興大背景下持續升溫,誦讀國學經典、漢服秀表演、現代私塾頻出等現象亦引發傳統回歸與“商業運作”的爭論。
一場“漢服開筆禮”1日在西安舉行。中新社記者看到,50余名6至7歲學齡兒童身著漢服,通過奉茶、正衣冠、硃砂開智、擊鼓明智、啟蒙訓導等儀式,感受中華民族傳統禮儀。
開筆禮,俗稱“破蒙”,在古代,學童會在入學首日早早來到學堂,由啟蒙老師講授人生最基本、最簡單的道理,參拜孔子像,方可入學讀書。
近年來,在傳統文化回歸成潮,從高等學府到民間私塾,從大中學生到學前幼兒,國學普及速度之快、範圍之廣,亦使其成為社會輿論的焦點,“國學”、“孔孟”、“論語”等熱詞遍地開花。同時,國學的“大眾化”也屢屢成為商業炒作、賺錢的噱頭。
中國知名作家王蒙認為,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公眾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中國傳統文化中很多內容貼近時代,易為民眾所接受,是一個可以開拓、挖掘的富礦,“國學熱”的局面因此出現。
記者在網際網路檢索“國學班”得到相關結果300余萬條,其中“學費高昂”、“報名火熱”是眾多國學班“關鍵詞”。
據了解,目前在內地,兒童國學啟蒙教育並無官方統一教材及教學計劃,只是以民間力量為主導辦學模式,“百家爭鳴”也令教育水準參差不齊。
西北政法大學教授邢繼燕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説,小學生會背古書是件好事,但盲目靠死記硬背讓孩子接受國學教育,則失去了閱讀古書的意義。
陜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王大衛不無憂慮地指出,國學教育更應是生活的體驗和習慣的培養,通過學習和生活的緊密結合才能發揮作用。在他看來,國學熱背後隱藏著急功好利,當下更大程度上是泛商品化推波助瀾的結果。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內地“國學教育”也在嘗試突破。
秦嶺深處,一座簡陋民舍裏,從媒體辭職後專心推廣傳統文化的徐冰很忙。今年38歲的他一直守護著自己親手建起的“叩讀堂”,為一群孩童講授國學經典。
他告訴記者,自己偏重教學生《孫子兵法》類型的國學知識,韻律朗朗上口,其中的小故事引人入勝;同時注重實踐和動手能力的培養,製造木製半成品,教孩子木工榫接的原理,演繹墨子守城的戰術。
他認為,將國學教育滲透進兒童的動手實踐中,發揮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有事半功倍之效。
陜西民俗專家韓養民表示,國學熱的出現,迎合了當代國人的心理,面對舶來文化的衝擊,傳承數千年的國學會讓人産生歸屬感。此外,國學所包含的禮儀修養、人文智慧,也成為望子成龍的家長對其趨之若鶩的主因。(記者 張一辰 冽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