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5年,活躍在四川大小涼山的彝族作家仿佛突然集體發力。記者2月27日從四川民族出版社獲悉,第一部彝族大型詩集《中國彝族當代詩歌大系》將於3月出版,編者是來自樂山市峨邊縣的“80後”作家阿索拉毅;30萬字的《山風不朽》是涼山州寧南縣36歲作家俄狄小豐的長篇小説處女作,也是中國作協2014年度少數民族文學重點作品扶持項目;已經小有名氣的涼山州雷波縣小夥子英布草心今年要完成他的彝族三部曲最後一本《神光》;攀枝花市鹽邊縣的楊林文更是碩果壓枝,在今年火把節前,150萬字的長篇小説就要劃上句號。
正在崛起的彝族作家群,與已成氣候的康巴作家群,形成了我省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學創作風景。
□本報記者 黃裏
A
一個群體的亮相:詩性民族有了“詩歌大系”
俄狄小豐在讀大學時開始文學創作,以詩歌開始,曾以一篇“火塘邊眾神的影子”得到《星星》詩刊的隆重推薦。“我出生在彝族聚居區,從小聽前輩們講述歷史故事。最好的傳統文化記錄方式是文學,留下一個個完整的文本,獻給這個民族,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
西南民族大學彝學學院院長阿庫烏霧認為,彝族是一個詩性的民族,詩性敘事是民族文化的傳統,四川彝族詩人在全國也是受關注的群體之一。阿索拉毅經過多年的詩集編輯工作,在網上建了一個詩歌館,他統計的彝族詩人有800名。“彝族作家的詩歌創作很豐富,但還沒有人去做成體系的收集工作。”幾年前,阿索拉毅謀生了編輯大型詩集的想法,還獨創了新分類法,根據詩歌講述的彝族傳統文化背景分為開天闢地和斯日月祖、火延狄古等神話傳説和歷史人物等31個係。
用心讓阿索拉毅取得了更多的收穫。他從舊書店裏發現一本由雲南土司後代普梅夫編輯的舊詩集,上面收錄了彝族詩人1932年前後寫的漢語詩。一般的當代詩歌集從1949年的作品開始整理,阿索拉毅這本詩歌集收集的詩歌最早到1932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副社長胡華認為:“這本詩集以彝族文化根系為土壤,是研究彝族文學乃至中國當代少數族裔現代文學的第一手鮮活資料。”
背靠傳統文化:現代敘事重塑“彝人精靈”
將民族傳統文化用新小説語言傳承表達,是彝族作家新小説的顯著特點。出生於祖傳畢摩家庭,英布草心的書寫有著深厚的彝族文化背景。2014年4月,25歲的英布草心出版了描寫“彝人精靈”的三部曲之一《瑪庵夢》,贏得了首部中國彝族魔幻現實主義長篇小説的讚譽。同年5月,茅盾文學獎得主劉醒龍主編的《芳草》雜誌又首發了第二部《虛野》。2015年春節後,英布草心告訴記者:“彝族三部曲的第三部《神光》已經完成,正在作最後的修改。”英布草心的三部曲是彝族原始文化的一次立體書寫。茅獎得主、省作協主席阿來評價道:“故事中豐富多彩的彝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具有了深層的現實意義。”雲南著名彝族作家呂翼也認為,英布草心的作品“不僅精彩好看,又是我們了解彝人經書、研究畢摩文化的一個索引”。
生活在大山深處也是眾多彝族作家的創作優勢。2008年到2010年,在單位的支援下,楊林文回到出生地鹽邊縣一個叫老鴰寨的山村生活了兩年,完成了百萬字彝族長篇風俗小説《茲祖璞烏》的采風。“這是4個彝族家庭、三代人半個世紀的故事。”4年後,楊林文已經完成了130萬字。他用“編背篼模式”來形容自己這部長篇小説的結構:“每個家庭、人物,看似不相往來、沒有關係,最終在背篼的另一面還是要編織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個民族文化傳承故事。”
“彝族作家在詩歌創作上成績很大,但小説創作成果還不多,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俄狄小豐這樣介紹自己從詩歌到小説的創作轉型。《山風不朽》構思採訪到寫作經歷了近十年時間,最終贏得了中國作協的青睞。“從詩歌開始,語言功底好,熟悉民族傳統地域文化,是他們的優勢。”阿庫烏霧對一批年輕彝族作家開始小説創作寄予很大的期待,“四川彝族漢語小説創作成果還顯薄弱,要向國內作家、西方小説學習,才可能獲得文體的自覺,這個過程中四川彝族作家還需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