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詞典編纂的廣外黃建華教授。
我國自主編纂最大規模漢法詞典出版 收詞11萬餘 歷時16年編纂完成
文/廣州日報記者徐靜、劉曉星 通訊員胡文濤、陳紅霞、劉紅艷 圖/廣州日報記者王維宣
我國自主編纂的最大規模漢法詞典正式出版。12月28日,《漢法大詞典》新書發佈暨出版座談會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舉行。該詞典收詞11萬餘,約700多萬字,歷時16年方才編纂出版,填補中國大型漢法詞典獨立研編的空白。主持詞典編纂的廣外黃建華教授,就是利用退休後的這16年時間堅守書齋,其間兩度高危住院,帶病工作7年,終於完成這部跨世紀作品。
與時間賽跑16年編700萬字詞典
1998年至今的16年,本該安享晚年的黃建華教授以常人無法想像的毅力和堅持,與病魔抗爭,與時間賽跑,編纂完成了700多萬字的《漢法大詞典》。在此期間,他歷經重病折磨,兩度住院,2012年更被確診為肺癌第Ⅳ期。彼時肺癌已轉移至骨頭,出現骨質流失,每天都不能走太長的路,但從家步行到辦公室看書、繼續編纂詞典卻是他的必備功課。
他與廣外的緣分始於1970年。這一年,隨著“四外合一”,他從中山大學轉入廣州外國語學院,開始了他的廣外生涯,1995年廣外並校後他擔任首任校長。44年間,他投身教書育人,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法語人才。他專注學校管理,為今日廣外發展奠下了堅實基礎。同時,他更是一位嚴謹的學者,潛心科學研究,開創了國內詞典學研究的先河。
1998年,就在他即將卸任校長職務之際,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向他邀約編纂《漢法大詞典》。他擔下重任,從此開始了16年的詞典編纂工作。然而,雖然深知詞典編纂不易,但這部《漢法大詞典》的編纂時間之長、過程之艱辛、道路之曲折,卻仍然是他始料未及的。
詞典編纂之初,本有一支十幾人的團隊共同開展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支編纂團隊陸續有人因各種原因而退出,黃建華對此表示理解,他説:“編纂詞典不算科研,退休後我不需評職稱,十幾年埋頭苦幹耗得起,而年輕教師需要靠發表論文數評級,耽誤不起。”他昨天特別強調,《漢法大詞典》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單打獨鬥很難編纂出來,編纂過程也得到了各方的支援。
年三十依然伏案工作
黃建華的辦公室位於廣外北校區行政樓二樓,這間朝北的不到10平方的房間堆滿了書籍,就是在這裡他皓首窮經十余載,完成了700多萬字的《漢法大詞典》。在辦公電腦正對面的書櫃上,貼著一張寫著“適可而止”並配有法語翻譯的A4紙,這是子女提醒父親:不要太拼命,要注意休息。
這些善意的提醒有其特別的原因。2007年一次體檢中,黃建華被確診患有肺癌,經過入院手術治療後,黃建華的身體大不如前,他稍事休養,又帶病一頭扎進詞典編纂工作中去。長年累月的高強度工作對身體是一個巨大的挑戰,2012年,黃建華感到胳膊和肩膀疼痛難忍,輾轉廣州幾家大醫院檢查後,確診為肺癌第IV期,癌細胞已經擴散至骨頭。獲知診斷結果,黃建華擔心的不是別的,而是詞典能否編纂完成。他説:“詞典編了一大半,別人很難接手。沒到最終完成的那一刻,前面做得再多,都是枉然。”為了完成他的心願,醫院為黃建華作了保守治療。自那時起,黃建華一邊對抗病魔的侵擾,一邊與時間賽跑,加緊詞典編纂。
沒有人手,任務繁重,熬夜加班,埋頭苦幹似乎成了黃建華的唯一選擇,從此,起早貪黑便成了他生活的常態。十多年間,他每天8:30到辦公室,晚上11:30離開,連節假日也不例外,甚至大年三十,他也經常待在房間裏伏案工作。他回憶每年農曆新年的場景時説:“年三十晚上,我就在房間裏工作,電視裏播放的春節聯歡晚會要是有什麼好節目了,我的妻子就會叫我出來看……”
為了讓黃建華安心治病,廣外法語系打算組織班子接收編纂工作,並言明義務幫忙。“工作已接近尾聲,同時涉及編纂的格式、體例等問題,此時另換新人,不僅勞師動眾,而且容易費時失事。”黃建華謝絕了這番好意。“十多年都已經過去了,最硬的骨頭也已經啃了,就是咬緊牙關也要做完”。抱著這樣的信念,黃建華一邊勇抗病魔,一邊與時間賽跑,終於在今年年初完成了《漢法大詞典》初稿,“交稿那一刻,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感覺自己很幸運”。
《漢法大詞典》這部皇皇巨著,收錄漢字單字條目10786條,多字條目約10萬條,並將它們翻譯成對應的法語。在內容和編排上既考慮了母語為漢語的讀者對象,又兼顧了海外讀者的實際需求。不僅收錄了普通語文詞彙,還酌情收錄了常用學科術語,包括物理學、天文學、化學、軍事、經濟等五十多個學科近萬條。此外,《漢法大詞典》內容新穎,與時俱進,不斷吸收國內外研究成果,注重吸收近年來出現的新語匯、新用法,如“和諧社會”、“低碳經濟”、“電子書”、“房奴”、“二維碼”、“平板電腦”、“拼車”、“微信”、“團購”、“雲計算”、“霾”等皆被錄入,力求及時反映當代語文生活的發展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