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
王之渙(唐)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小學課本中的《登鸛雀樓》很勵志,但作者王之渙的創作動機真的那麼勵志嗎?
■流沙河説 細細追查許多作者行文的動機,其實都會讓人大跌眼鏡。作品之所以進入教材,是因為其符合教學中的某些需求,老師何必介意作者如何想呢?
■馬及時説 作家的創作,很多時候,靈感源自衝動,“沒語文老師想得多,想得細”是自然的。但其作品傳遞出的文學效果和價值是一樣的,沒必要分析課文時非要與作者意志完全吻合。
曾有作者本人做語文課文閱讀題,結果是不及格。一直以來,語文課文被“過度解讀”,超出作者本意的現象遭遇了不少調侃:“語文老師總是比作者了解自己”、“李白還魂也能氣吐血”。那麼,當著作者本人的面講一堂語文課,作者是否真會“氣吐血”呢?
昨日下午在成都市十二中,兩名語文教師就當著兩位課文作者的面上了堂語文公開課。武侯實驗中學校長李鎮西執教作家流沙河的《理想》;鹽道街中學副校長卿平海執教作家馬及時的《王幾何》。
課堂並沒有想像中一貫出現的“作者深意”、“核心思想”、“段落大意”等等。針對一向遭人病詬的“課文過度解讀現象”,流沙河説,“作者的想法沒那麼值得尊重”,入選了課文就首先要符合教學設計。
看了自己的詩歌《理想》在課堂被解讀,原作者流沙河確實“別有一番趣味”。他稱,自己創作時哪想過“要讓同學們懷揣偉大理想、要燃起理想火苗”這麼多,“無非是完成一篇熟人的約稿”。但《理想》入選語文課本,完全是因為其符合中學生階段對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而它的教學設計,也應該是符合學生的語文需求的,而不是“符合我的想法”。
小學課本中的《登鸛雀樓》很勵志,但作者王之渙的創作動機真的那麼勵志嗎?流沙河稱,鸛雀樓上既見不到落日,也見不到黃河。鸛雀樓之高,令無數詩人題詩讚美,王之渙非要反行其道,稱其不夠高,就作詩《登鸛雀樓》,酸澀地表示觀點。“但這種作者動機、主旨,有必要詳細分析給小學生嗎?”流沙河覺得,細細追查許多作者行文的動機,其實都會讓人大跌眼鏡。有些作者本身,也講不出自己作品有多大個深意。但作品之所以進入教材,就是因為其符合教學中的某些需求,老師何必介意作者如何想呢?
馬及時也認為,作家的創作,很多時候靈感源自衝動,“沒語文老師想得多,想得細”是自然的。但其作品傳遞出的文學效果和價值是一樣的,沒必要分析課文時非要與作者意志完全吻合。 記者 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