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北大教授彭小瑜:我們需要有新一代的張賢亮

時間:2014-10-14 08:18   來源:北京青年報

  被譽為“國民老公”的青年人富有且可愛,哪怕他説了一個笑話,大眾的關注和女粉絲摸手機鍵盤的手就隨之興奮起來,天下本無事也能填滿好多網頁。在這樣一個新潮洶湧和心潮澎湃的時代,寫下《靈與肉》、《綠化樹》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的張賢亮先生離開了這個世界。他一定是滿足和安逸的,他自己曾經説,“我覺得我最大的財富,就是我比一般人擁有更多的豐富的人生感受和經歷。我的人生經歷其實就是一部厚重的小説”。

  他的小説表述了人性在那個年代不得不面對的嚴酷現實,因為都以他在西北貧瘠地二十年的監禁和農場勞動生活為背景。難能可貴的是,他的作品充滿了希望和樂觀精神,讚美了“普普通通的勞動者”,讚美了超越利益和權勢的愛情。《綠化樹》裏面的農場工人馬纓花對右派章永璘説,“就是鋼刀把我的頭砍斷,我血身子還陪著你哩”。張先生後來下海經商,建立寧夏鎮北堡影視城,並表示,“我這一生中,最值得寬慰的是在寫好小説的同時,創辦了這個實業。”他的作品深刻反思了“文革”和極左問題,而到了他經商的晚年,他的批判精神表現得不再那麼直接了,也許他還在等待成熟的時機。他此刻的關懷是發展實業致富,並在鎮北堡“解決周圍農民的吃飯問題”。

  中國當代文學對商人的貪婪尚沒有足夠投入的描寫和深刻批評,這讓我想起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一系列作家和學者正好相反的特徵,即他們對工商業社會自私風氣鞭辟入裏的分析和責難。拉斯基在《歐洲自由主義的興起》裏面闡釋了他的社會主義觀點,指出資産階級並沒有帶來真正的社會平等,並提到狄更斯等作家著力批評了資本家剝削給工人造成的艱難生活。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1874-1965)是受讀者歡迎程度僅次於狄更斯的英國作家,但是與蕭伯納那樣熱衷於政治事務的同時代作家不同,他不僅沒有參與社會主義運動,甚至還作為重要的英美間諜在十月革命前後在俄國活動,並認為美國生活方式可以作為對俄宣傳的素材。即便這樣一位政治立場偏右的作家,他在自傳體小説《人性的枷鎖》裏流露出的社會見解,依然飽含對西方商業社會惡俗價值觀的懷疑。主人公菲利普年輕時以貌取人,迷戀上女侍者米爾德麗德,而後者憑藉自己的容貌週旋于他和其他學醫學生之中,將玩弄情感作為衣食來源,最後淪落為妓女。而菲利普後來愛上純樸健康的女裁縫莎莉,決定帶著她到一個漁村,做一個給窮人看病的大夫。

  毛姆很多中短篇小説也講類似的故事:一個出身好的知識青年在經歷生活磨煉之後,看透了商業社會的勢利,厭倦了有教養或者無教養熟女的虛偽,最終選擇平淡平凡,與一位惹人憐愛溫暖賢淑的小家碧玉,過上了幸福生活。寫得尤其讓人動心的是他的一個中篇《愛德華伯納德的墮落》。一個芝加哥銀行家的兒子,在父親的破産中看透了上流社會的世態炎涼,跑到塔希提島那一帶去做小買賣,結識一位犯罪出獄之後在這裡和當地人結婚的美國商人,最終和他混血的女兒結婚了:在夕陽下,愛德華端著酒杯,沐浴著海風,望著遠處珊瑚礁包圍的粼粼波光和天際的絢麗色彩,無憂無慮地看著自己身邊這位有前科的岳父和天真無污染的愛人。

  愛德華覺得,這樣生活遠非墮落,比原來做一個上進的美國青年好多了。他原來在芝加哥的女友,一位工業家的女兒,恰恰是現在這位岳父的外甥女,卻從來不談起自己的舅舅,只希望愛德華按照世俗的事業和家庭理想來過日子,變得有錢和體面,維持有錢和體面。《刀鋒》裏的伊莎貝爾也是這樣一位心熟女人。她的未婚夫拉裏在一戰中擔任美軍飛行員,經歷了死亡的挑戰,甚至有一位戰友因為搶救他而犧牲。拉裏在戰後把家産分給親友,拒絕上大學和從事上流職業,到紐約開計程車謀生。周煦良先生不僅把《刀鋒》翻譯成不可多得的中文精品,還考證出拉裏的原形其實是著名的奧地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這位學者不僅在參加一戰後隱居鄉間當小學老師和修院園丁,還把家裏豐厚的遺産全部分發給親朋好友。

  與狄更斯、哈代、蕭伯納和高爾斯華綏相比,毛姆遠遠算不上關注社會問題的英國作家。哈代著有《無名的裘德》,刻畫牛津大學排斥貧窮青年的狀況,促進了英國社會對教育公平的重視。蕭伯納和高爾斯華綏寫有多部影響巨大的劇本,呼籲改善勞工待遇,關心監獄囚犯和維護婦女權益。毛姆只是用平實語氣淡淡地傳遞出他對資産階級勢利眼的揶揄。在《刀鋒》裏面,拉裏解除了與伊莎貝爾的婚約,看著她嫁給有錢的富商。毛姆説到她在嫁給“標準美國男人之精英”後培養兩個女兒的目的:“她們會進最好的學校,伊莎貝爾會讓她們出落得才藝雙全,使她們在門戶相當的青年人眼中成為愛慕的對象。”

  英國市場經濟之老牌成熟,在於有一群文人或明或暗地在那裏批評和警告商人的貪婪。

  當刑滿釋放的章永璘回到鎮北堡的時候,馬纓花已經離開了。當章永璘們成為富商的時候,馬纓花們會變成什麼?我們其實需要有新一代的張賢亮,為維護新一代工農群眾的利益而寫作,而不是讓《小時代》把我們所有人都變小了。

  這也許就是張賢亮先生説的,如果能活到90歲,他一定會寫的那種書。

  文/彭小瑜(北京大學教授)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