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年齡都很大,絕大多數都已經過世了。”民革上海市楊浦區委文教二支部黨員楊峻嶺一邊翻閱他與各地抗戰老兵的合影,一邊感嘆道,“他們是一群非常淳樸並值得我們重視與尊重的人!”楊峻嶺自2011年起就踏上了關愛老兵的漫漫征途,3年來他的足跡遍及湖南、江西、四川、陜西等地,輾轉各地的旅費及捐贈的錢款物資已超過10萬元。
“弘揚抗戰精神,傳播抗戰文化,是民革一份特別的責任。”民革上海市委主委高小玫説。
尋訪抗戰遺址
民革市委聯絡部原部長馬銘德幾乎跑遍了滬上所有的抗戰遺址。“隨著時間的湮沒,很多遺址破壞相當嚴重。”馬銘德説,有一次他和課題組成員在上海北區尋訪“馬橋紀念村牌坊”,在西馬橋村問了10多個村民竟都無告而終。好不容易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找到了牌坊,卻發現牌坊早已淪為民居建築外墻,牌坊上的銘牌斷裂後被棄于河邊。
上海是抗戰文化的發源地,多年來民革市委圍繞抗戰遺址保護的系列調研從未停止過。十多年前,民革黨員建議籌建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今年,“關於改擴建淞滬抗戰紀念館,建立國家級抗戰文化主題紀念館的建議”得到政府採納,抗戰文化主題公園將於明年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時落成開館。
關愛抗戰老兵
明媚的陽光下,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正臥床閱讀《參政消息》,他就是淞滬會戰中川軍20集團軍駐滬少將參謀、103歲高齡的杜重石老人。每個月,民革長寧區委都會來到同仁醫院看望杜老,聽杜老講傳奇故事。
民革楊浦區委原主委謝繼民,大半生都在追尋父親的足跡,近年他蒐集了整整50余萬字、完成專著《我的父親謝晉元》。年逾七旬的他,還經常下學校、社區,講述父親與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故事。
據介紹,近年民革市委會每年都圍繞“淞滬抗戰”、遠征軍遠征舉辦形式多樣的研討和紀念活動,開展抗戰老兵口述歷史採訪,還組織前輩後裔及青年黨員赴福建、雲南、四川等地重走“抗戰文化路”。不少70後、80後年輕黨員,直接參與了抗戰老兵的口述歷史採訪工作。“蒐集整理他們的過往資料,與他們的一次次直接對話,是一種直達內心深處的觸動。”80後民革黨員、市委會青工委副主任沙青青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