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聞已久的張愛玲最後一部未刊小説就要面世了!早報記者昨天從臺灣皇冠出版社方面獲悉,張愛玲最後一部未刊小説《少帥》即將上市,目前已開始預售。大陸簡體版將由北京新經典出版。
《少帥》是張愛玲以張學良與趙四小姐的愛情故事為藍本,耗費十餘年蒐集資料而寫的小説,最後卻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完成。如今,這部傳聞已久的作品,經張愛玲文學遺産執行人宋以朗的整理後,將呈現在讀者面前。宋以朗昨天對早報記者表示,儘管《少帥》被認為未完成,但他傾向於把這部小説看成“完整”之作,而且這部小説的主題與《傾城之戀》相似。
張愛玲1961年到香港,曾寄居在好友宋淇、鄺文美夫婦家中。1995年在洛杉磯公寓去世後,張愛玲遺物交由夫婦二人處理。他們的兒子宋以朗現為張愛玲遺産執行人。
張愛玲曾為創作《少帥》
赴臺灣採訪少帥未果
1961年10月,張愛玲從美國前往中國臺灣,此行主要目的是為創作小説《少帥》採訪張學良。當時張學良還處於軟禁中,張愛玲不可能見到“少帥”,最後只能在臺灣和香港短暫逗留,這段經歷寫進了散文《重訪邊城》,而原本計劃中用英文創作的《少帥》始終未能面世。
“少帥”張學良一直是張愛玲感興趣的人物。《少帥》中的故事始於正值軍閥時期的北京,十三歲的週四小姐(以趙四小姐為原型)戀上了瀟灑的少帥(以張學良為原型)。在一次帥府宴會中,少帥主動贈予週四小姐一柄扇子。兩人的傳奇由此開始。
居住在香港的宋以朗先生這些年一直致力整理張愛玲的文章、手稿以及父母與張愛玲的通信。宋以朗對早報記者表示,《少帥》與《傾城之戀》有相似之處,“其實在我看來,要先去讀讀《傾城之戀》,在《傾城之戀》這個愛情故事裏,范柳原和白流蘇其實是沒有前途的,但一場戰爭,結果成全了他們。同樣,‘少帥’張學良與趙四小姐也是沒有前途的,張學良是花花公子,他們之間可以有一段情,但不可能過一生,結果因為西安事變,成全了張學良和趙四。”
張愛玲研究專家止庵這些年也一直協助北京新經典公司出版張愛玲的大陸簡體版著作,他稱這是一個傳奇性的小説,跟她的《易經》、《雷峰塔》寫法很像,很細膩,有很多小糾葛,“《少帥》的目標讀者是美國人,所以這部小説儘管寫的是張學良,但在小説裏,歷史背景部分很弱,跟一般的歷史小説很不同。裏面提到的人,名字很多都是錯的。比如馮玉祥這個人物,在小説裏不是馮玉祥的拼音。我不知道是張愛玲真的不了解歷史,還是故意這麼寫。”
張愛玲研究專家陳子善也對早報記者表示,“小説裏的張學良與真正的張學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少帥》是張愛玲最後一部未曾刊行的小説遺稿,而且未完成。“我覺得可能是她寫不下去了,因為很難寫。她去臺灣就是見張學良,當時張還在軟禁中,不可能見到。她的創作態度是很嚴謹的,她沒有經歷的、不完全了解的事件,不會輕易動筆。”陳子善説,1961年10月,張愛玲的臺灣之行,就是為見到張學良,以便創作《少帥》。
未完成之作
可視為一部“完整”的作品
根據止庵的介紹,目前留下的《少帥》列印手稿70多頁,“她只寫了三分之二,原計劃的10萬字,目前只寫了七八萬字。”但宋以朗傾向於把目前的《少帥》看成是一部完整的小説。“在我看來,很難説《少帥》是真的沒有寫完。”宋以朗對早報記者説,“我看張愛玲留下的書信,《少帥》好像有10章,但現在留下的手稿只有7章。《異鄉記》是真的沒有寫完,那部作品是突然結束的,但《少帥》不是這樣,讀到最後看不出是沒有寫完。在我看來,其實沒有必要再繼續寫下去,再寫下去就沒有意思了。《少帥》寫到第7章,故事結束于西安事變之前,但我認為張愛玲不需要寫下去。”
1960年代初,在美國的張愛玲使用英文寫作,這段時期相繼完成了用英文創作的《雷峰塔》、《易經》、《北地胭脂》、《五四遺事》以及這部未完成的《少帥》等。據宋以朗介紹,目前的《少帥》手稿來自美國的出版社,也就是説這個手稿原先便有出版計劃,“當年張愛玲將《少帥》的稿子給了自己的經紀人,經紀人又把小説給了出版社。但當時出版社拒絕出版,給出的理由是,這部民國背景的小説,裏面人物、人名太多了,不知道民國背景,美國讀者很難理解。”
張愛玲在1960年代初很努力地用英文寫作試圖進入英文出版市場,但失敗了。所以到了1960年代中後期,她重新回到中文寫作,後來寫了《小團圓》。“這個轉變很現實,就是英文世界不理解、不接受她,所以還是回到中文。” 但陳子善認為,留下的這部《少帥》對張愛玲研究還是有很大價值,“讓我們知道,在她的寫作生涯中,有這麼一段。”
即將出版的臺灣皇冠版《少帥》有200多頁,除了由鄭遠濤翻譯的中文譯文,特別收錄了張愛玲英文原稿、張學專家馮睎乾教授評析、藝術家何倩彤繪製的插圖。此外,早報記者昨天從北京新經典方面也獲悉,簡體中文版也將會出版,出版日期未定。 記者 石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