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莫言和法國作家勒克萊奇奧在西安“對話”,暢談文學創作。 記者 張一辰 攝
“了解一名作家最好的方式是讀他的書,我的舊居也沒什麼可看的,無非就是給它附加了一個文化符號而已。”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國作家莫言17日在西安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説。
當日,同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中國作家莫言和法國作家勒克萊奇奧在西安“對話”,暢談文學創作。
2012年,來自中國山東高密農村的作家莫言因榮獲諾獎而蜚聲海內外。如今“莫言熱”逐漸褪去,但作為國際影響力頗高的中國籍作家,所到之處仍是民眾追逐的焦點,其小説中塑造的“山東高密鄉”廣為人知。
在平安莊,從出生到從軍離開,莫言生活了約22年。隨著莫言舊居一夜出名,小院中的五間土房、農具、菜苗幾成各種鏡頭中的“常客”。
針對內地遊客一度紛紛涌向莫言舊居參觀的做法,莫言表示老房子原本打算拆掉,由於當時村裏有位單身老人一直借住,就沒有拆掉。“就讓它這樣存在著吧”。
莫言自上世紀80年代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的複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他的作品《紅高粱》是上世紀80年代中國文壇的里程碑之作,已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在全世界發行,並被導演張藝謀拍成同名電影。2012年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給出的獲獎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融合了民間故事、歷史和當代”。
有記者提問莫言如何看待其舊居慘遭遊客“拔院中蘿蔔、摳墻皮、挖磚塊”等沾“文氣”之舉。莫言笑稱,“沒有像輿論誇張的那麼嚴重,當時這個院子裏確實有一點胡蘿蔔,本來也就不是認真種的,自己長出來的,所以説,像挖墻皮挖胡蘿蔔這些事都是一件小事”。
談及文學創作,法國作家勒克萊奇奧認為,文學本身就是一種交流的方式,寫作並不是為某個人、某個城市或某個地方。寫作是面向大眾的,所以文學是國際間交流的最佳方式之一。
關於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作品的問題,莫言告訴記者説,確實有很多製片方,與其商談改編意向,但暫時還沒有投入拍攝的電影。(記者 張一辰 田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