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線裝珍藏版將面世 融入"中國風"

時間:2016-03-08 10:18   來源:文匯報

  原標題:看線裝版“莎翁”如何跨文化傳播

  今年是莎士比亞逝世400週年,《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線裝珍藏版,將於今年4月面世。這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首個出版眾籌項目,目前籌款進入衝刺階段。以著名翻譯家屠岸的權威譯本為底本,整套詩集採用傳統繁體直排、宣紙印刷、手工裝訂方式,在裝幀設計上頗具古風。

  93歲翻譯家屠岸昨天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十四行詩獨有的格式與押韻自成一體,形成獨特的美學表達。幾十年來,已出版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林林總總,形式多樣。有學者評價,把“中國風”融入莎翁詩集,不僅是裝幀創新,更是一種跨文化傳播的嘗試。中西元素的“衝突”與“反差”,凸顯了莎翁作品的多元化“落地”,而這也給中國傳統經典的跨文化譯介帶來了一定啟發。

  以詩人視角翻譯莎翁詩集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在國內市場頗受歡迎,多家出版社都推出過譯本。僅屠岸譯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 就多次重印,累計印數達60多萬冊。

  業界普遍認為,莎翁的十四行詩有154首,大約寫于1590年至1598年間,1609年在倫敦首次印刷出版,這是莎翁出版的最後一部非戲劇類著作。上世紀30年代以來,十四行詩被梁宗岱、方平、梁遇春等人陸續譯介到中國,但直至1950年,才有了第一部中文全譯本,便是由屠岸翻譯的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

  每逢新版,屠岸都要參考各種國外版本和當下語言的變化,逐字逐句重新修訂,修改多達500多處。就拿其中第18首第一句為例,屠岸早年的譯本是“能不能讓我把你比作夏日?”後來他將其修訂為“我能否把你比作夏季的一天?”他解釋説,“夏季的一天”更加貼合原意,也傳遞了作者對於寫詩對象的細緻讚美。

  與莎翁十四行詩結緣近70載,屠岸説自己被莎翁十四行詩的藝術魅力所征服。“一般來説,詩的格式越嚴謹,給詩人自由發揮的餘地就越小。”但莎士比亞卻能在“作繭自縛”的格律中游刃有餘,揮灑自如,加上音調鏗鏘悅耳,十分適合朗誦。“尤其是每首詩的最後兩行,常常既是全詩點睛之筆,又自成一聯警句格言。”

  然而,當年要得到一套原版莎翁詩集並非易事。上世紀40年代,屠岸在上海交通大學求學,寫詩也譯詩。一次,他在家附近的書店發現一冊1904年倫敦德拉莫爾出版社出版、夏洛蒂斯托普斯註釋本莎翁十四行詩集,但書價令他望而卻步。沒想到,店主王麥稈不僅答應了他借閱一星期的請求,還在屠岸還書時將書贈與他。得到贈書後,屠岸夜以繼日投入翻譯。後成為著名版畫家的王麥稈由此與屠岸結為摯友。除了譯詩,屠岸還以身為詩人的感悟,別出心裁地為每首詩撰寫數百字不等的“譯解”,對詩進行分析和解讀。

  立體傳播模式為經典再開發提供借鑒

  有學者稱,莎翁詩作的藝術力量和意象豐富,足以與其戲劇媲美,十四行詩集正是個中翹楚。因此,當屠岸把自己翻譯的詩作手稿捐贈給上海圖書館後,上圖就與出版社商量,以怎樣的形式呈現這顆世界文學寶庫明珠。最終,業內人士敲定,賦予詩集新穎的“中西合璧”面貌,不缺“高顏值”,也跳動著突破心。編輯曹楊説,翻開詩集每一頁,譯文在右、譯解在左。全書以宣紙精印,封面採用了特製的中國傳統絲織綾布料,將莎士比亞頭像和玫瑰花的圖案“隱藏”編織在封面上。

  “如此精心雕琢,並非是嘩眾取寵,而是在嘗試西方經典的多樣性呈現。”上海人民出版社總編輯王為松告訴記者,2000年出版王元化先生的《清園文稿類編》 叢書時,就採用了頗具中國傳統風格的線裝方式。其中有一本書的主題是王元化談黑格爾,“當時還有人提出疑問,説為什麼要拿中國風來承載西方學術。如今想來,這一編輯思路並不突兀。就以莎翁十四行詩線裝珍藏版為例,它既傳達了東方文明古國對這位世界文豪的紀念與尊重,也渲染了中華傳統文化本身的質感與特色”。

  “中西合璧”産生的能量究竟有多大,仍在不斷探索中。但多年來,國內外對莎翁作品不遺餘力的翻譯、改編與傳播,令莎士比亞筆下的角色熠熠生輝。英國本土層出不窮的電影、話劇、電視劇改編令人目不暇接,再觀國內,梁實秋、卞之琳、朱生豪等知名翻譯家“接力”譯介莎翁作品,演員孫道臨在譯製片《哈姆雷特》中那深入人心的動情演繹,讓“生存還是毀滅”的經典追問活在一代人心中。業內人士認為,這些“有聲有色”的立體傳播,也為當下傳統經典的價值開發和推廣提供了借鑒。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