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王蒙、池田大作對談:網際網路時代更需甄別內容優劣

時間:2016-01-06 09:24   來源:文匯報

  ■本報記者 許旸

  技術本來是通向幸福生活的手段,但技術迅速發展的猛烈態勢,對人類心智提出永無止境的新課題。如果僅僅由於空閒無聊而上網,漫無目的地點擊一個個連結,很容易變成網路上正在爆炸的資訊的獵物

  “身處當下網際網路時代,資訊獲得十分便捷、舒適,但這種平面化、碎片化和海量化的資訊湧來,一定程度上存在造成心智危機的可能。”近日出版的2016年1月號《上海文學》雜誌,推出了著名作家王蒙與日本創作學會名譽會長池田大作以“贈給未來的人生哲學--凝視文學與人”為主題的書信對談,圍繞文學、歷史、哲學、教育等多個話題展開探討。尤其兩位年過八旬的中日文化界的著名作家在書信對談中對當下的青年人身處的網際網路環境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引起了業內關注。

  王蒙昨天在接受本報記者 獨家電話採訪時,就書信對談中所涉及到的網路話題做了進一步的闡述。他表示:自己操作電腦、手機不在話下,每天還收發電郵、使用多款軟體應用,深獲網際網路和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不過,他還是要對年輕人提出忠告:“如果僅僅由於空閒無聊而上網,漫無目的地點擊一個個連結,就容易變成網路上正在爆炸的資訊的獵物。也就是説,人失去了上網的目的,成為網路俘獲的小傻子。”他説,有系統的閱讀、思考與交流,是需要多花些功夫的,“總有些東西是網際網路無法取代的”。

  不應為享受“更新”帶來的虛榮而盲目消費

  “有多少人每幾個月更換一次電腦與手機設備,不是為了使用而更新,而是為了享受更新的虛榮而消費,這不是使本來能動的自身變成技術俘獲物了嗎?”儘管王蒙力挺網際網路,但對某些青年人盲目追隨技術消費,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他認為,在海量、富有刺激性、挑逗性、誘惑性、新奇感與各種抓眼球的資訊、圖片、音頻、視頻面前,不少網民只有被牽著鼻子走的份兒。“科技的發展、條件的改善,使一些人變得懶惰。空調使人們抗寒抗暑能力下降,交通工具使發達地區人們奔跑速度下降,這已經無需論證了。以此推算,電腦的發展,會不會使人們的智慧下降呢?口算、心算、書法能力已經下降了,這難道有什麼稀奇嗎?”

  技術本來是通向幸福生活的手段,但技術迅速發展的魅力,對人類心智提出永無止境的新課題。歌德敘事詩《魔法師的學徒》描述了一個悖論:人一旦不能控制技術這種手段,人本身就變成它的犧牲。池田大作在書信對談中認為,網際網路既是豐富的人類智慧遺産,又似惡意陷阱,正因為網路有成為日常一部分的便利性,所以才要求人具有甄別、操縱資訊的判斷力。重要的是徹底把資訊技術作為創造性生活的手段之一時,我們要思考如何定位其價值,而且能提高人的精神性、創造性,提高文化素質。

  媽媽給孩子講故事是網際網路不能替代的

  王蒙告訴記者,文學的滋養中,有一部分是需要人面對面去溝通實踐的。

  他談到一次在新加坡做講座,主持人會後發表感慨説,在新加坡,一些媽媽不再給孩子講故事。“這讓我很難過,一下子覺得人生中最美好的體驗正在消逝。母親放棄了表現母愛的機會,孩子也喪失了感受親情與文學啟蒙的體會。”

  在王蒙看來,自己的文學生活從嬰兒時期就開始。“小孩臨睡前鬧騰,是因為不知道睡覺會掉進一個什麼黑洞裏面,這時媽媽講的故事帶來了溫暖與安慰,使孩子與這個世界發生了一種比較美好、溫和的接觸。”王蒙始終相信,母親給孩子講故事,是文學自然的發生。他認為,這種面對面的溝通與講述,是網際網路無法取代的。“語言與符號,是經驗的梳理與預儲。文學作為語言的藝術,離不開有條理、有深度的學習。如果生活節奏與城市分工都一味倚賴效率,缺乏樸素真誠的對話,那麼文學的美妙也會打上折扣。”

  今年82歲的王蒙和88歲的池田大作相識于1987年。27年後開始鴻雁傳書進行書信對談。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