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兒子憶父親張樂平:“三毛”身上,有他的影子

時間:2016-01-05 08:53   來源:解放日報

  口述 張慰軍(張樂平之子) 整理 記者 龔丹韻

  近來,上海又有一批名人故居對外開放,其中就有《三毛流浪記》的作者張樂平的故居。他在五原路生活了五十多年。張樂平的家人把他原來的生活狀態,包括一些資料和作品都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一晃幾十年過去。張樂平的小兒子張慰軍已經鬢生華發,但他依然會穿過五原路覆著爬山虎的弄堂,進入張家老屋,看著墻上挂著的三毛漫畫,回想父親的往事。

  人物小傳

  張樂平(1910.11.10—1992.9.28),浙江海鹽人,畢生從事漫畫創作。他所創作的三毛形象,婦孺皆知,名播海外,被譽為“三毛之父”,是中國當代最傑出的漫畫家之一。

  1929年,張樂平開始向上海各報紙投稿。上世紀30年代初期,經常在《時代漫畫》等刊物上發表漫畫作品,逐漸成為上海漫畫界較有影響的一員。上海的報章雜誌上都刊登有張樂平的漫畫作品。

  1935年,張樂平筆下的三毛漫畫形象在上海誕生,其奇特的造型立即引起廣大讀者的注意。三毛這一典型形象表現了舊中國流浪兒童的苦難生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以後又被改編成電影故事片、木偶片。

  1936年,為籌組全國漫畫家協會,當時有7位知名漫畫家先行被推定為漫畫家協會上海方面的籌備委員,張樂平是其中最年輕的一員。

  1937年抗戰爆發,張樂平與上海一些漫畫同仁迅速成立救亡漫畫宣傳隊,由葉淺予為領隊,張樂平為副領隊,率隊離滬宣傳抗日。漫畫隊在桂林兵分兩路,張樂平擔任其中奔赴前線的隊長,率領救亡漫畫宣傳隊戰鬥在滬、蘇、鄂、皖、浙、湘、桂、贛、閩、粵諸地,堅持至抗戰勝利。

  1945年,張樂平重返上海,開始新的漫畫創作生涯。後在上海參與發起上海美術作家協會和上海漫畫家協會。這一時期,《三毛從軍記》在上海《申報》發表,引起轟動。《三毛流浪記》在 《大公報》連載,引發社會強烈反響。

  1949年4月,在宋慶齡的支援下,張樂平舉辦了三毛原作畫展,並義賣三毛原作及各種水彩、素描、寫生畫,籌款創辦“三毛樂園”,收容流浪兒童。此後,他在解放日報社、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任專業畫家。

  父親拿我們當模特

  1954年,我在上海湖南街道五原路出生。由於我是家裏最小的孩子,小時候身體不好,哮喘很厲害,所以父母特別寵我。

  有記憶以來,父親一直在書房作畫,家裏7個孩子就在邊上玩鬧。母親一直跟我們講,玩可以,但是不能打擾父親作畫,有時候,同學到我家來,一起繞著父親奔跑。父親只管自己畫畫,不説什麼。不過他畫畫講究解剖,有時候一個人物動作畫不好,他就隨手拉過來一個小孩子説:“來來來,做個動作給我看一下。”把我們當小模特了。

  父親是坐著畫畫的。小時候,我知道他是漫畫家,但沒意識到他那麼有名。過年的時候,幼兒園要交年畫,每年父親都幫我畫了年畫,讓我帶到教室去貼。現在回想起來,老師們都知道這是張樂平的年畫,但我當時沒意識到。

  父親是慈父和嚴父的結合體。説他是慈父,是因為他比較放養,從來不要求我們學習成績要多好。哥哥姐姐功課很好,並不是因為父親的管教嚴格。父親也沒有專門輔導過我們畫畫。我從小喜歡亂涂亂畫,他看著,卻不幫我找老師。反倒是母親,後來讓我去學畫。父親一直認為,畫畫不是單靠教的。他自己也上過很短時間的美專,覺得受益不大。父親一靠天賦,二靠用功,懂得吸收別人的長處。有一次我在練習素描,畫石膏像。父親看到了,他也練過石膏像,就對我説:“你呀,畫畫膽子不夠大,筆法太拘束。不光是要形似,還要神似。”父親後來一直説,做人膽子小一點,畫畫膽子大一點。這句話我後來一直記著。可能還是有點遺傳,家裏的兄弟姐妹,小時候基本上都承包了學校裏的黑板報工作。

  説他是嚴父,是因為家裏家教比較嚴。從小給我們這些孩子立規矩。如果我在家裏跑來跑去,父親就會説我。有時候一邊吃飯一邊説話,他也會批評幾句。父親的幾位朋友,有幾個確實做到了食不言寢不語。如果非要説話,也是吃完這一口,停下來再開口。父親還特別怕我們在外面“軋壞道”,一旦外出晚歸,他就會嚴厲批評,但不會動手。

  母親有工作,當時家裏全靠外婆打理。外公早年病逝,外婆只有這一個女兒,所以特別寶貝母親。家裏有外婆在,總是井井有條。

  我們家一直很熱鬧。不光是7個孩子,還有周圍鄰居、同學、同學的同學,常常串門。母親習慣讓保姆做很大一鍋飯。碰到誰來,她就會問:“你吃飯了嗎?”如果沒吃,就讓對方吃飯。於是,家裏一桌子人吃飯,很可能幾個相互之間不認識。吃飯有時候是“流水席”,誰到誰吃。父親人緣很好,除了鄰居常常來串門,電力公司的抄表員、郵遞員,也會和他打成一片,他經常説,“上來坐坐,看看張伯伯”。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