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網路文學15年 《羋月傳》作者蔣勝男:照自己的心意去寫

時間:2016-01-05 08:58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中國網路文學十五年

蔣勝男

唐家三少

  時間:2015年12月19日

  地點:北京首都圖書館

  嘉賓:蔣勝男,知名作家、編劇。代表作《羋月傳》、《鐵血胭脂》等。

  唐家三少,原名張威,80後網路作家。累計出版圖書14個系列150余冊。

  張慶龍,筆名漂牛,創建風起中文網。

  《羋月傳》100多萬字,蔣勝男是相當控制節奏的

  主持人:蔣老師,《羋月傳》熱播,成為熱議的話題,您作為作者,這部作品的創作花了多長時間?

  蔣勝男:這部作品從2008年開始創意,到去年,包括三聯小説、三聯劇本,前前後後七八年,到現在也快十年了。我想我應該進行下一個作品的創作了。

  主持人:現在在忙些什麼?

  蔣勝男:在做(宋遼夏)的故事,那個時代,和羋月那個時代有一點類似。也是講女人的生命成長,那個時代的風雲變遷、政局變化,有一些歷史人文的東西,暫時保密。

  主持人:跟其他的歷史網路小説題材作者相比,您的創作進度是適中,還是慢,快?

  蔣勝男:我的創作進度算是適中的,因為我的量不會太大,《羋月傳》100多萬字,跟他們動輒好幾百萬比起來我還是相當控制節奏的。我事前事後要做大量的資料準備工作,也不能那麼快,因為我寫了以後,有時候會自己推翻。

  主持人:每天都在寫?

  蔣勝男:對,但是不見得每天都貼出來,因為我寫了自己回頭還要查資料,修改,我會修很多次。

  主持人:唐老師,您的創作進度大概是什麼樣的體量?

  唐家三少:我應該算是寫得多寫得快的,我屬於蔣勝男説的她不是的那種。我是每天都寫,每天都連載,12年了。

  主持人:有沒有寫得靈感枯竭的時候?

  唐家三少:好像還沒有,因為寫習慣了。寫作成為習慣以後就變成你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就不太會枯竭了。除了身體會有一些影響,有一些職業病以外,寫作方面還不會。

  主持人:每天寫多少字?

  唐家三少:12年下來,平均每天八九千字。

  主持人:真是快手。

  唐家三少:一年365天,現在大概寫有3000多萬字,不到4000萬字,出版150-160本書,在國內;臺灣大概有600多本。

  主持人:從最初涉入網路文學寫作,到現在寫作進度發生變化了嗎?

  唐家三少:相對來説比較穩定。我算是網路作家這個最不正常群體裏的正常人,罕見的作息規律。每天10點睡覺,6點起床,固定的寫作時間,都是白天寫,從來不晚上寫東西,以上午為主。我習慣每天必須把要做的事情幹完才比較踏實。今天來這兒之前還在寫,一上午寫到12點。一般都是這樣。

  主持人:真是特別敬業。

  唐家三少:下午我如果不來這裡,一般是我的運動時間。

  主持人:有網友托我問您筆名的來歷,現場聽聽您講。

  唐家三少:我一般都説來歷是小時候喝豆漿喜歡放三勺糖,至於是不是真的大家去想就好了。

  主持人:糖加三勺,小心糖尿病。張老師的網名叫漂牛,您作為經營者,風起中文網的創始人,“風起”的作者日更頻率是怎樣的?

  張慶龍:我們起步比較晚,這裡面的作者傳統文學佔了60%,40%是網路文學。他們的更新速度並不是特別快,也不是特別好,我們的點擊量也在增長,但是沒有其他文學網站那麼高。我們注重文學的品質和我們自己獨有的市場,做中國最大的影視劇本創作基地,所以在這一塊更新每天大概有300多部長篇,每天遞增。

  寫累了就看很多跟寫作無關的東西

  主持人:自己想寫什麼和網友想看什麼是怎麼權衡的?

  蔣勝男:首先肯定是我想寫什麼,照自己的心意去寫。我覺得你付出的東西一定會在讀者身上産生共鳴,所以創作主要還是首先讓自己覺得快樂。

  主持人:唐老師作為網路作家當中的“異類”會不會有枯燥的時候?

  唐家三少:枯燥肯定會有的,這個時候一般會出去走一走,去別的地方看一看。有時候我喜歡一個人出去,或者是和一些原本不認識的朋友,這樣更有新鮮感。我每年十一二月基本會去一次法國,我喜歡去一些國外鄉村。我有一個人生目標,在有生之年盡可能去體驗這個世界上沒有體驗過的事情。等我年紀再大一些,職業病不嚴重了,寫作量不斷降低,我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可能等我60歲的時候試一試太空旅行。

  主持人:蔣老師,《羋月傳》近十年的創作和改編,有沒有特別疲憊的時候,怎麼排解的?

  蔣勝男:其實我寫累的時候也會去旅遊一下,逛逛街,跟朋友聊天。“三少”是勞模,我有時候連著寫一寫就停下來一段時間,放空一下,看看別的書,甚至寫別的題材,調節一下,等我沉浸在別的東西裏面,瓶頸就不是瓶頸了。所以,我看很多跟我寫作無關的東西,比如我最近在看榮格心理學,宏觀經濟學我也看。有人問我這些東西不是很難看嗎?我説是啊,但當我覺得這個東西很費腦子的時候再回去寫會發現我寫的東西沒那麼費腦子。

  主持人:請張老師簡單做個點評。

  張慶龍:在中國做網路文化産業,看上去調子很高,但是真正做進去很難。在特別發達的地區,人家説見縫插針,已經插不進去了。特別平滑的地方做網路文化他們又不能理解,你説我做數字閱讀、無線閱讀,他們説我在百度一搜就能看到了,我為什麼要付費給你看?我跟他們解釋很長時間,講什麼叫數字出版,告訴他們並不是只有書的出版,影視、有聲,包括音樂,歸在一起都是數字出版業,但這些東西很難在某一個區域順暢開展下去。

  所以,很多人説我們是網路文學的徽班進京。我們剛開始就是小網站,朋友問過我比較低俗的文學可以迅速獲得點擊量和作者,你為什麼不去做?(我知道)那樣可以迅速讓自己的網站得到擴充,我也沒有做,這是第二個別人不能理解我的地方。我覺得我們做網路文化産業,幫助這些網路寫手迅速獲得自己在網路文學界的定位,我希望跟這些好同事好夥伴,或者我的好戰友們説,一定要堅持把網路文學做下去,把它以正能量的方式做下去,讓一代又一代人能夠在網際網路這個載體上讀到越來越優秀的文學作品,這就是我們作為工作者應該做的。謝謝。

  網路寫作的收入並不比別人好

  主持人:唐家三少能不能談談寫作和金錢的關係?

  唐家三少:我覺得沒有什麼直接聯繫。我最佩服的是鄭淵潔老師,他寫兒童文學,一個人寫一本雜誌寫了20多年,他説寫30年就退休。我現在寫了12年。一直堅持持續性大量寫作真的是一件挺辛苦的事。我特別好的同行朋友,每個人寫作都有自己的特點,都寫得特別好,為什麼到最後他們的成績沒有我好?並不是我比他們寫得好,可能因為我比他們更堅持。從收入上講,我為什麼比別人多?我覺得也是堅持得久。我經常説一個作者想讓讀者對你忠誠,首先你得忠誠,我不能按他們想要的寫作,但是我可以讓他們每天都看到我,這是我對我的讀者最大的忠誠。

  其實以我現在的狀態來説,我並不該再持續寫作。因為我頸椎腰椎都有很嚴重的職業病,我跟你説話不是不想看你,我脖子真過不去,脊柱側彎、強直,也是十幾年寫作的職業病,但是我確實喜歡寫。寧財神是我的好朋友,他説三少你對寫作是真愛,不然你堅持不了這麼多年。創作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重心,我雖然身體現在已經不是特別好,但是我還是願意一直寫下去。我未來五年的創作計劃現在已經非常詳細。

  主持人:謝謝“三少”,非常令人敬佩。蔣老師,《羋月傳》的熱播您也賺了不少銀子吧?

  蔣勝男:對我們創作者來説,最快樂的是創作那一塊。我們這個行業走到這一步,會發生一些經濟的變化,我也很欣慰,我看到很多同行在這方面獲得了一些收入。但其實把網路寫作中間一部分人的收入放到全社會各個行業比較也沒有那麼多,並不比別人好。

  這個行業尤其難的是你必須熱愛它,總想著今天要賺多少錢,那個寫作實在是一種煎熬。有了經濟可以支撐你的熱愛,但不是有了熱愛還得想著明天我得去打一份工來付網費和話費。

  從事這個行業一定也會遇到各個行業的酸甜苦辣,但不是一股味,能撐下來還就是堅持。

  對於網路文學和傳統文學二人有意見分歧

  主持人:在網路文學和傳統文學之間也充滿了傲慢與偏見,如果有一個機會向傳統文學發問,你們會問什麼問題?

  唐家三少:早期確實網路文學受到的質疑比較多,隨著網路文學的發展,逐漸被更多人接受,包括國家層面。國家剛剛發佈了一條政策叫大力支援網路文藝的發展,這在之前是沒有的。前兩天,就是本週四中國作協網路委員會成立,我也是委員之一。這個委員會醞釀了至少兩三年時間。隨著國家不斷通過一些政策手段扶持,(網路文學)其實還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前些天世界網路大會習主席提到過網路文學,要求只有兩個:積極、向上,這就是國家對網路文學的要求。

  網路文學和傳統文學我們做研究的時候不是這樣説的,沒有純粹的網路文學。我們所説的網路文學是通俗文學或者類型文學,傳統文學一般都是嚴肅文學。

  我沒有資格向嚴肅文學説什麼,因為我們的創作不一樣。嚴肅文學更多是知識性,教育性,更多是主流。通俗文學永遠不可能取代嚴肅文學的作用。我給通俗文學的定位是在緊張的生活學習之餘給大家帶來一些最廉價的精神享受。 通俗文學哪怕寫到世界級最主要的目的也是娛樂大眾,不是教化大眾。二者的目的性是不一樣的,作用也不一樣,但二者是一定會並存的。

  蔣勝男:我的看法和三少有點不一樣。我最早上網是一位老先生叫我去,他是做古詩詞研究的。他發現網上有一個古詩詞研究的地方非常好。

  實際上網路文學剛開始更偏重於小眾文學,大眾文學是文學期刊或者出版物,那時候傳統文學並不是所謂的嚴肅文學。傳統文學也很大眾,很多流行小説都是從一些期刊上來,反而老先生們那些詩詞散文在傳統期刊不好賣,他們開始上網。網吧剛剛流行的時候一部分人打遊戲,一部分人在BBS上進行文學交流。很多純文學的人寫的東西不賣座,很難出版、刊登,他們開始在網路上發表。

  網路是一個平臺,當網路從小眾變為大眾的時候,承載的文學作品也從小眾變成大眾。類型文學可以説到新中國成立後斷檔了,但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紅色題材的小説中帶有一部分類型文學的元素,像《林海雪原》就帶著很重的武俠小説元素。這種最適合中國人閱讀習慣的所謂類型文學,是一種新的歸納。過去我們説《紅樓夢》是一部言情小説,《西遊記》是玄幻小説,《三國演義》是類歷史小説,我覺得網路出現以後打破了原來的界限,恢復了我們與傳統文學銜接的一種東西。

  嚴肅文學依然存在,包括網路上依然有很多詩歌論壇,甚至是古詩詞。我做歷史這一塊的寫作,網路上有歷史資料研讀非常小眾的網站。所以網路文學其實是所有文學的一個承載體,但是它目前最流行最為世人所知的是通俗文學。因為網路的受眾已經從小眾轉到大眾,能夠走到大眾面前的一定是網路受眾基數最大的成為熱議。就像羋月的時代往前走是甲骨文、青銅,但我們不能説是甲骨文學、青銅文學。

  載體的變化必然導致文學的變化,首先載體容納的文字量大了,這就導致你整個的語言風格、類型、受眾的擴大。甲骨文的時候只有巫師和國王,到了青銅(時代)你也可以去研讀它,這是文明的一大步,文學的一小步。網路文學只是一種載體的變化,可以説網路文學走向將來就是全文學的載體。

  本版文字整理/小蘇 攝影/本報記者 魏彤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