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兒童文學海外出版邁出了堅實的兩步,一是接力出版社創辦埃及分社,成立兒童文學首個海外分社;二是浙江少兒出版社收購澳洲新前沿出版社,開並購之先河。兒童文學作家李東華將這兩件事稱為2015年的兒童文學走出去的“標誌性事件”。“這個行為本身是具有前瞻性的行為。”李東華表示,“國外出版社更加了解當地讀者的需求,更容易把適合當地讀者的作品傳遞給他們。”
童書出海 “良港”配“巨輪”
“今年的兒童文學海外出版策略和行動是非常有效的,我們的童書出版人很有遠見。”李東華感嘆道。自2003年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提出新聞出版業“走出去”的發展戰略以來,政府相關部門不斷出臺新的政策,為新聞出版“走出去”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出版物版權輸出持續增長,兒童文學輸出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佈的《2014年全國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少兒讀物類在2014年的圖書出口累計出版807.08萬冊,佔圖書出口數量55.06%。
在兒童文學走出去這一事業發展的前10年,跨文化傳播一直是擺在作家和出版人面前的一大問題。不地道的文字翻譯可能會讓一道美味的中文大餐變了味,即使不是難以下咽,也無法品嘗出東方風情。經過10多年的摸索,逐漸固定下了國外的漢學家進行翻譯、再由國內專家進行審閱的模式,因而故事性較強的兒童文學基本克服了這一跨文化傳播的難題。另外,為了更好地將我國優秀兒童文學推向世界,我國的童書走出去也在創作層面不斷尋求國際合作。曹文軒的《羽毛》繪本請巴西插畫家羅傑 米羅繪製插畫,該畫家還因此獲得了安徒生獎插畫師大獎。
《羽毛》的成功不僅是國際合作的成功,也展現了繪本作為一種兒童文學走出去的成功模式。這是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近年來著力打造的“好故事,一起講”項目,進行了跨文化合作的多種嘗試。這個項目還包括馬來西亞插畫家約瑟夫 卡迦與我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白冰合作的《怎樣教大象跳》,比利時兒童文學作家瓦力 德 鄧肯與我國畫家徐開雲創作的《比利的工廠》等等。目前,中國有很多家出版社都涉足原創繪本的出版,也因精心打磨而在“走出去”中受到了格外的青睞。
提高水準也要提升自信
一步步跨過海外出版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兒童文學走出去仍然不是一片坦途。近年來學界與業界探討最多的,是關於中國兒童文學的水準的論爭。部分觀點認為,中國兒童文學圖書發展底蘊普遍不足。李東華曾在點評中國本土兒童文學的文章中指出,中國本土兒童文學最大的問題在於“簡單”,在思想和藝術上不夠豐饒。而中國孩子閱讀的最大問題也在於喜歡“簡單”。但是李東華也表示中國兒童文學短篇是完全可以達到世界級水準的。同為兒童文學作家的曹文軒則認為,中國的兒童文學作品其實有相當高的水準,我們把自己看得太低了,把人家看得太高了。現在,我們就這樣步步為營,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走到世界最中心的位置,告訴世界,中國的兒童文學是如此有品質的文學,一點兒也不比你們差。的確,中國兒童文學在海外積累了良好的口碑。曹文軒的《青銅葵花》在英國受到了熱情洋溢的讀者評價:“故事動人而深刻,翻譯也很美。”沈石溪的動物小説更是讓英國網友發出了“恨不相逢少年時”的感嘆。
關於兒童文學的跨文化傳播存在一個刻板印象,即少兒讀物的目標讀者是少年兒童,因而比成年人更能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接納多元文化。然而,兒童文學在一定程度上比成人文學更難走進國外讀者的內心。對此,兒童文學作家周銳曾表示,兒童文學的門檻比成人文學要高,因此立志為孩子寫作的作家更需要永不枯竭的想像力。如今兒童文學的海外出版多為推介曹文軒、沈石溪、楊紅櫻等名家,出版人在挖掘新作家方面仍大有可為。
自“五四”運動提出兒童文學的概念以來,現代意義上的中國兒童文學發展歷程不足百年,而且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才漸入佳境。而國內生機勃勃的“黃金時代”在國際上很可能仍然只是一張薄薄的金箔,缺乏深厚的積澱和數量豐厚的傳世之作。兒童文學作家汪曉軍曾表示,我國童書出版的數量巨大,但是文化表現力不足,很難産生有益的影響。真正有文化品位、有思想內涵的童書,仍屬鳳毛麟角。缺乏優秀産品支撐,走出去的勁道也就不足了。
以上有關中國兒童文學品質問題的探討,反映出的其實是當代兒童文學作家對於我國兒童文學的一種“望子成龍”的心態,既寄予厚望又缺乏自信。李東華講述了一次會上漢學家艾瑞克對於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精妙比喻:“中國文學走出去總是抱有一種很焦慮的心態,就好像走出去了就有一個很大的舞臺。可是實際沒有一個世界舞臺,也不會有一個全世界人民矚目的時刻。文學界不是一個露天的舞臺,而更像是一個唱卡拉ok的地方,裏面大大小小的包間每一個都是一個文學圈。我們走出去不是登臺亮相,所謂的國際知名度或國際影響,要在各個包間串門的過程中慢慢提升。”
李東華對兒童文學走出去的總體前景表示樂觀。她説,隨著創作水準的提升,我們會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可。但是心態上不能急,推廣是一個急不得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