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被譽為“史上競爭最激烈”的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經過第六輪投票,産生了5部獲獎作品。江蘇著名作家、省作協副主席蘇童以長篇小説《黃雀記》獲獎,這是繼上屆畢飛宇以《推拿》獲獎後,我省作家再獲殊榮。本屆茅盾文學獎另外4部獲獎作品分別為: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這邊風景》,李佩甫《生命冊》,金宇澄《繁花》。在接受揚子晚報記者專訪時,蘇童興奮之餘強調,“對寫作者而言,一張獎狀,不能決定寫作的品質和方向。”茅盾文學獎每四年舉辦一屆,每位獲獎者獎金高達50萬元。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蔡震 文/攝
對話蘇童
獲獎不只是高興,是太興奮了
昨天下午,揚子晚報記者看到中國作家網正式公佈最後的評審結果,蘇童的《黃雀記》榜上有名,立刻驅車前往蘇童家中採訪。
蘇童上身穿著一件洗舊了的T恤,下身同樣是洗得發白的牛仔短褲,輕便的旅遊鞋,看得出也已穿了很久,但黑色鏡框的背後則是一雙鮮亮的眼睛,“説實話,平時我是半夜裏寫作,上午睡覺,今天上午很早就起床了。”蘇童取下鏡框揉了一下眼角,這時手機鈴聲響起,“對不起,我接個電話。”猜到一定是記者,對方問他獲獎心情,只聽他説:“茅獎的權威性,以及在作家心目中的地位越來越高。獲獎當然高興,不只是高興,是太興奮了。”
採訪中,蘇童的手機連續響個不停,“記者都神通廣大,怎麼都知道我的號碼!”不難想像,蘇童得茅獎,很多記者微信圈早已有所期盼,並且也都提前打聽好了聯繫方式。蘇童笑著説,“我先去睡一會兒,今天不寫作,就被‘騷擾’吧!”
蘇童説,獲茅獎是一個階段性總結,不代表未來。高興也就是幾天時間,接下來還是要考慮寫作的問題。“對我而言,獎項沒有目標,為市場寫作,你不知道市場是什麼,評獎也是如此,你不知道評委是誰。”他強調,“對寫作者而言,一張獎狀,不能決定寫作的品質和方向。我想,清醒的作家,頭腦中都應該意識到這一點。”
江南作家寫長篇不如北方作家?無稽之談!
多年來,江蘇在全國各大文學獎項中都名列前茅,文學蘇軍讓全國文壇刮目相看,不過,在重量級的文學獎中,江蘇一直與茅獎無緣,2011年畢飛宇以《推拿》摘得茅獎,實現了江蘇文學獎零的突破。時隔4年,蘇童又憑藉長篇力作獲得茅獎,江蘇連續兩屆獲獎,預示著江蘇文壇高山群巔中,高峰涌現。蘇童感慨説,“江蘇文壇是群山並峙,不只是一兩座山峰,太多的好作家被大家認可,就拿本屆入圍茅獎的10位作家來説,你看葉兆言,范小青、褚福金、魯敏,個個都是實力派。”
蘇童在文壇,一直以短篇小説見長,被譽為“短篇小説聖手”,不過,蘇童近年來在長篇創作同樣成果斐然,《河岸》曾獲三屆英仕曼亞洲文學獎,2010年蘇童憑《河岸》獲“年度傑出作家”,此次又以《黃雀記》榮獲茅盾文學獎,足以證明蘇童在長篇創作中的實力。蘇童坦言,長篇創作中最滿意的就是《河岸》和《黃雀記》。雖然蘇童成名很早,在讀者中口碑極佳,但蘇童一貫低調,稱自己的創作和商業、市場都沒有任何關係,是一個“讀者在尋找作品,作品也在尋找讀者甚至尋找未來的讀者”的過程。
文學評論界一直有一種説法,認為江南作家以中短篇創作見長,作品以細膩、意境描寫見長,而把握長篇小説,分量不如北方作家厚重,對此,蘇童認為純屬“偏見”,“這個觀點不知怎麼得來的。一個作家的局限不是地域帶給你的,而是你的造化,我不認為南方作家寫不出厚重的長篇,這是無稽之談。”
《黃雀記》最初的書名叫《小拉》
10年前蘇童曾説過,文學理想是在50歲的時候寫出最好的長篇,《黃雀記》是蘇童50歲送給自己的禮物。談起這部26萬字的長篇寫作動因,蘇童説源於他青少年時在家鄉蘇州街坊親眼目睹的一件案例,“上世紀八十年代,我熟悉的一個老實巴交的街坊男孩,捲入了一起青少年輪姦案,據説是主犯。涉案的所有男孩的家長,都在四處奔波,為孩子洗罪。案情眾説紛紜,而那個最老實的男孩後來入獄多年,他的罪行是否真實,其實是個謎。”
蘇童告訴記者,在《黃雀記》的寫作過程中,他一直在想著俄國偉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兩部代表作。蘇童説,這個真實的故事一直在他腦海中成為一個影子,“我認識那個男孩,他有一雙乾淨的眼睛,我不相信他真的實施了強姦,然而由於社會、時代、人性等各方面的原因,他完全走上了另一條人生軌跡!”仿佛一個沉重的虧欠,這個影子促使他拿起筆。
2009年寫完《河岸》蘇童就開始動筆寫《黃雀記》,雖然廢掉了五六萬字,“後來越寫越滿意。”小説寫了三年,2013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全書分三個部分,“保潤的春天”、“柳生的秋天”和“白小姐的夏天”,每一部分的標題暗示了三個不同的敘事視角。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蘇童借用這一人人熟知的成語用作書名。而此書最初的書名卻是《小拉》。談及書名的變更,蘇童對記者説:小拉的意思是當年南京流行的一種交誼舞,不過他最終覺得“小拉”這個詞很多人不理解,“讀者可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所以還是決定用一個抽象點兒的名字。黃雀可能是災難,可能是命運,看上去很漂亮的意象後面是一個陰影。”
當記者問及《黃雀記》與之前作品有何不同,蘇童説:“這本書雖然仍然是香椿街系列的延續,但《黃雀記》更加關照現實。”此外,他透露,這部新作結構上也比較特殊,使用的是解扣子式的方式,故事在不斷地解構中發展。
《黃雀記》簡介
《黃雀記》之名,源於“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黃雀記》延續了蘇童慣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敘事風格和節奏。故事並不複雜,就是一樁上世紀80年代發生的青少年強姦案。分為三章:保潤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三章的標題暗示了三個不同的敘事視角。“通過三個不同的當事人的視角,組成三段體的結構,寫他們後來的成長和不停的碰撞,或者説這三個受侮辱與被損害的人的命運,背後是這個時代的變遷。主題涉及罪與罰,自我救贖,絕望和希望。”
獲獎作品名單
格非 《江南三部曲》
王蒙 《這邊風景》
李佩甫 《生命冊》
金宇澄 《繁花》
蘇童 《黃雀記》
大獎背後
江蘇籍作家格非得票最高
在本屆獲獎的五部作品中,李佩甫的《生命冊》是一部自省書,也是一個人五十年的心靈史,追溯了城市和鄉村時代變遷的軌跡。江蘇籍作家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是他歷時十餘年完成的長篇作品,深入思考並描寫一百年來中國社會、歷史、知識分子等問題。在所有得獎作品中,格非得票最高。
80歲王蒙首獲茅盾文學獎
王蒙雖然是成名多年的老派作家,但他獲得提名的《這邊風景》是他80歲高齡時才出版的新作,這也是王蒙第一次獲茅盾文學獎。
金宇澄的《繁花》是網友們議論最多的一匹黑馬,金宇澄用上海方言,大量人物對話描述了分別出身資本家家庭、軍人家庭、工人家庭的三個普通上海市民的成長經歷,小説登場人物眾多,敘事在時空裏頻繁交替,展現了上海錯綜複雜的局面。而此前,進入提名的作品還有林白的《北去來辭》、紅柯的《喀拉布風暴》、徐則臣的《耶路撒冷》、范穩的《吾血吾土》和閻真的《活著之上》,但最終落選。
本屆茅獎“史上競爭最激烈”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被稱之“史上競爭最激烈”的一屆,不少往屆“茅獎”得主拿出了新作參評,如賈平凹的《古爐》和《老生》、劉醒龍的《蟠虺》、王安憶的《天香》、劉心武的《飄窗》等,但未能入圍提名作品。這些候選作品的落選,或可見茅獎力推“新人”的用心。
茅獎評委、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陳曉明認為,本屆茅獎有一批作家作品,旗鼓相當,各有韆鞦、伯仲之間,難分高下。五部作品經過層層篩選,從252部初選作品中選80部,80進40,40進30,30進20,20進10,最後選出5部,61名評委反覆討論,對話,溝通,最後勝出。“今天中國各式各樣的評獎可謂多矣,如此嚴格、嚴謹、公平而深入的評獎,實不多見。”陳曉明感慨説。
據中國作協黨組書記錢小芊透露,紀律監察組對本屆茅盾文學獎評獎全過程進行監督,並在評獎過程中設置了公證程式,“這些舉措都旨在改進文學評獎,不斷探索文學評獎中更有效的監督機制,使評獎工作有一個好的過程、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