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格非:時代帶來的變化太劇烈 帶給作家很大的課題

時間:2015-08-17 10:14   來源:北京晨報

  昨天,茅獎結果一經公佈,北京晨報記者立即聯絡幾位獲獎作家。今年81歲的著名作家王蒙,據秘書彭世介紹身在外地休假,著名作家李佩甫的手機截至發稿處於關機狀態未能接受採訪外,幾位作家在談及獲獎感受時,談得更多的還是他們對作品創作的感觸。

  格非 社會變化帶給作家大課題

  著名作家格非的作品此次得票第一,是三部曲的結構,他對北京晨報記者表示:“這三部曲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就開始醞釀,到2003年開始動筆,整個過程確實很長,一邊寫一邊是社會也好、個人也好,發生很大的變化,因此原來的構思也一直尋找新的平衡關係,所以是花了很大的力氣,所以在不同的場合也説過,以後不能寫三部曲了,三部曲寫起來是非常累,因此這三部作品對我個人來説確實有不同一般的意義。三部小説捏合在一起,故事主題人物構建聯繫,在技術上確實也有一些難題。”

  格非去年獲得魯迅文學獎,今年又獲得茅盾文學獎,他表示:“不管是中篇還是長篇,一個小説家到了50歲左右的年齡,社會經歷比較豐富,是一個比較好的創作年齡,我希望這兩三年還能寫一些比較大的作品。”

  而對於三部曲在時間上對當代的逐漸切近,格非説:“這不單純是作家寫作中的選擇,也是作家的一種宿命,時代帶來的變化太劇烈,如果你的作品不涉及當下是不可能的,中國在最近幾十年的變化,動能、動量大得驚人,這個刺激會帶給作家非常大的課題。”

  金宇澄 小説要有辨識度而非趨同

  “我就是以享受的態度寫,寫一個好玩的。要有一個特別的方式,讓我寫一個一般的東西,哪怕弄一個複雜的故事又能怎麼樣?要全方位地建立一個東西。”金宇澄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説。他此次獲獎的《繁花》,是他目前為止唯一一部長篇小説。金宇澄是位資深編輯,在《上海文學》工作,20年沒寫長篇小説,後來在網上開始連載,以享樂的態度寫,被稱為“非功利”的寫作進入,作品在讀者中成為口碑之作。談及此次一下子就獲得茅盾文學獎,他説道:“這本書和我過去經歷分不開,這個題材20年前寫我不會寫得很好。這麼多年不寫東西對我有好處。寫作不一定你天天這麼寫,就像有些花天天這麼開,有些植物一輩子就開一兩朵花,但都是植物,都可以的。我過去的經歷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我一直在寫,可能就沒有這本書了。香港書展時王家衛導演喜歡這本書,但他説你把這麼多內容只寫在一本書裏挺虧的,別人可能能寫好多本。”

  “我自己對自己有這麼一個要求的,經常和我的作者講,你要喜歡自己寫的東西,就像一個母雞生了一個蛋,但它要特別喜歡自己的蛋,不能臉紅一下、激動一下就走了。我一直看別人寫的稿子,跟作家看小説不同,作家是看最好的小説,編輯是看最基層的東西,了解創作的基本面,知道目前的情況。我看久了,發現我們寫作有趨同説話的,但藝術要有辨識度,畫家和別人一樣不行,寫作中似乎標誌不是那麼嚴格,別人怎麼寫,你也可以怎麼寫。我就覺得要有一個特別的方式,讓我寫一個一般的東西,哪怕弄一個複雜的故事又能怎麼樣?要全方位地建立一個東西,很多年來我有這個想法,經常也和作者這麼説。湖南青年作家田耳去年和我説過,説老聽金老師講寫作,但心裏卻在想,您自己寫一個我看看。後來看到了《繁花》,就知道了。這本書某種意義上是我寫給我的作者朋友看的。”

  蘇童 一個作家有他自己的氣味

  著名作家蘇童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採訪談及此次的獲獎表示,“獲獎有點像一束鮮花忽然來到你懷裏。”他同時表示:“《黃雀記》是寫到了較為當代的部分,這是有意識的,寫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希望讓時間和空間有意識地擴展,讓他擴展到當下,或者説逼近當下,讓這些人物能夠穿越時代,希望有效地帶入我本人對時代、人的變化的一些觀察。”

  對於很多讀者熟悉的蘇童的創作風格,他表示:“一個作家是有他的氣味的,就好像無論一個作家穿幾個馬甲,都會被認得出。這也是一個作家安身立命之處。但這其實也是辯證的,一個作家的個人風格,也容易影響一個作家的開拓、發展、創作,我也是在努力而已。”

  此外,對於很多讀者喜歡的蘇童的短篇小説,蘇童談道:“短篇小説也是我自己的喜愛,我也很多次表達過自己的這種矛盾心理,但每個作家似乎都不能免俗,想寫一部經典的長篇小説,是每一個作家的野心,我也不能免俗。”

  ■茅獎評委説

  周大新:獲獎作品有民意基礎

  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周大新作為此次評獎的評委之一,對北京晨報記者表示:“評委們都嚴格按照評獎條例要求,在認真閱讀作品的基礎上,反覆討論,先後經過六輪有記名投票選出五部獲獎作品,評選是公正的。這五部作品出版後,在社會上大都有很好的反響,擁有很多讀者,有的還獲得了不少獎項,應該説這些作品獲茅獎是有民意基礎的。這幾位作家大都寫了很多作品,對中國當代文學作出過重要貢獻,是我很欽佩的作家,我對他們的獲獎表示熱烈祝賀!”

  楊慶祥:總體呈現了長篇成就

  此次參與評獎的評委,還包括3位70後、一位80後評論家。80後知名青年評論家楊慶祥向北京晨報記者介紹道,評委從7月30日開始,一共進行了6輪投票,每次都是實名投票。他表示,最後這輪,評委投的票,還是比較集中在這五部作品的。幾部獲獎作品總體呈現了這四年中國長篇小説的成就。楊慶祥認為,王蒙的獲獎作品,豐富了我們對長篇小説的認識。格非作為重要的先鋒小説作家,他獲獎作品的筆觸全景式描述中國晚清到當下歷史的變遷。蘇童的獲獎作品,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小説,蘇童也在書中實現了很多他的想法。金宇澄的獲獎作品,是一部具有異質性的作品,展示了另外一個語言的世界。李佩甫的這部獲獎作品,處理城鄉結構中中國人的掙扎,元氣很充沛。

  北京晨報記者 劉婷

  格非,原名劉勇,1964年出生,江蘇丹徒縣人。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獲獎作品《江南三部曲》是格非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醞釀,2011年終於完成定稿的系列長篇巨作,呈現了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社會內在精神的衍變軌跡。《江南三部曲》分別是指:《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其中的《春盡江南》講述一對漸入中年的夫妻及其周邊人近二十年的人生際遇,深度透視時代巨變。

  王蒙,1934年生於北京。中國當代作家、學者,文化部原部長,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

  獲獎作品《這邊風景》是王蒙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下放新疆農村勞動期間創作的長篇小説,因各種緣由未曾付梓。小説反映了漢維兩族人民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的真實生活,獨具新疆風情。該小説在每個章節後設計“小説人語”,形成“79歲王蒙與39歲王蒙的對話”。

  蘇童,生於1963年,江蘇蘇州人,當過教師、編輯,現為江蘇省作協專業作家。

  獲獎作品《黃雀記》,其名源於“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暗喻《黃雀記》主要情節的交錯複雜與命中註定。小説延續了蘇童慣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敘事風格和節奏。故事並不複雜,就是一樁上世紀80年代發生的青少年強姦案,分為不同敘事視角的三章:保潤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

  李佩甫,1953年生於河南許昌,曾先後獲全國“莊重文文學獎”、“飛天獎”、“華表獎”。現任河南省作協主席。

  獲獎作品《生命冊》是李佩甫繼《羊的門》、《城的燈》之後,“平原三部曲”的巔峰之作。全書約38萬字,書寫了整個平原的各種風土人情、地理環境及一個村莊50年的生存狀況,是一部自省書,也是一個人50年的心靈史。主人公是一個從鄉村走向城市的知識分子,一個“背負土地行走的人”,作品以此追溯了城市和鄉村時代變遷的軌跡,書寫出複雜的當代中國。

  金宇澄,1952年生於上海,祖籍吳江黎裏。現任《上海文學》常務副主編。

  獲獎作品《繁花》是一部長篇滬語小説,曾被讚譽為史上最好的上海小説之一,甚至被拿來與張愛玲和《紅樓夢》相比。《繁花》是一部地域小説,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圖的對應;也是一部記憶小説,上世紀60年代的少年舊夢、90年代的聲色犬馬,是一場接一場的流水席,時空交替,傳奇迭生,延伸了關於上海的“不一致”和錯綜複雜——繁花零落,一曲終了,人猶未散。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