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頤和園測繪筆記》還原慈禧時期的“夜宴”

時間:2015-07-09 10:44   來源:人民網-讀書頻道

《頤和園測繪筆記》封面 (資料圖)

  編者按:頤和園是北方皇家園林代表,其建園史可以追溯到乾隆中期的清漪園。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頤和園實際上是經過歷次維修和增補以後的結果。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梁雪,帶領學生三次測繪頤和園(分別是2006年、2011年和2013年)後,根據其間的日記和筆記整理出一本日記體隨筆集《頤和園測繪筆記》,首次詳細地記錄古建築測繪的全過程,並將遺址與原始設計與今天的景物進行對比和考證,解碼這座皇家園林的前世今生。光緒、慈禧太后、袁世凱、康有為、王國維、張大千、柳亞子、梁思成等歷史人物以及他們背後隱藏的政治動機,也漸漸浮現出來。

  精彩書摘:

  德和樓,涵虛堂,北配殿,多寶塔

  (2006 年7 月10 日,週一,雨後,陰轉晴)

  夜裏被窗外的雨聲和看足球賽的叫喊聲吵醒,由上鋪下來打著雨傘去院門口的廁所方便,一路上經過的辦公室和會議室裏都亮著燈,電視機前稀稀落落地坐著一些看球賽的男女同學,又到了四年一度的世界盃足球賽時分,由於時差原因,中央臺轉播的重要場次往往都排在下半夜;在會議室門口看了一會兒還是回屋睡覺了。

  也正是因為觀看世界盃決賽,很多同學天快亮時才回去睡覺。面對這種情況,出於安全考慮,帶測繪的老師們臨時決定上午安排同學在頤和園內參觀,屬於來去自由的活動。

  同學們先在研究生阿龍帶領下參觀園內的兩個售票區和龍王島上的主體建築,兩個需要購票參觀的景點包括:頤和園食堂院落隔壁的文昌院和玉瀾堂後面的德和樓。

  文昌院位於我們測繪的東宮門區到文昌閣之間,這組建築為光緒時期所建,當時的功能為奏事房、電燈公所和禦膳房,後來這片區域改稱文昌院,主體部分為兩座並列的四合院,現在已改為具有展館性質的一組建築。目前在裏面展出頤和園內遺留下來的文物精品,成為構成頤和園歷史和文化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展館內分為綜合陳設館、書齋、瓷器館、玉器館、青銅器館、珍玩館等六個專題展館,展品中有上自商周、下至晚清的中國精品文物和部分近代的外國文物,皆為當年皇家陳設藝術品和生活用品,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人行其間有目不暇接之感。

  印象較深的是其中綜合館的設置,利用展示大廳的中心部位展示一組皇室寶座,包括鑲嵌有景泰藍背板的紫檀寶座,寶座後面的、鑲嵌景泰藍畫心的五扇屏風,立於寶座兩側的紫檀香爐架等;同時利用寶座區前面的兩根立柱懸挂一副對聯,字句是:天外是銀河煙波婉轉,雲中開翠幄香雨霏微。儘管目前在仁壽殿、玉瀾堂等建築內也保留著當年的室內陳設,但因為距離、光線等原因,遊人們在那裏看到的並不如這裡真切。只是這一室內空間並不是原來設立在這裡的歷史原貌,而是利用建築構件所擬建的一處皇室空間。十年前在美國考察建築時,在很多博物館中也曾發現這種利用古典傢具和其他裝飾物所形成的典型空間,對於美國人了解東方文化還是大有益處的。

  在清朝至民國之間很長的歷史時期,社會上能夠讓市民們參與的娛樂活動並不多,戲曲成為國人的主要娛樂活動,上自皇室貴族下至黎民百姓大都鍾情於此,也由此帶動了京劇在北方的形成和發展。

  慈禧曾是“京劇超級發燒友” 常在德和園看戲

  德和園大戲樓為清末皇室在頤和園駐足時觀賞戲曲的主要場所,其規模可以媲美于紫禁城裏的暢音閣和承德避暑山莊的清音閣,三者並稱為清宮三大戲臺。實際上,頤和園原有的小戲臺設在聽鸝館,建於乾隆時期,光緒時復建;但慈禧太后嫌它規模小,又于1892年新建了這座位於仁壽殿北側的德和園大戲樓。在清漪園時期,這塊基地上設置有書齋性建築—怡春堂。

  目前的這組建築從光緒十八年(1892)開始興建,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完工,屬於重修頤和園時期的幾大工程之一。擴建後的建築群為四進院落,在南北軸線上依次排列有院門、大戲樓、頤樂殿、後罩殿、後垂花門等建築。軸線上的大戲樓為坐南朝北的樓式建築,隔著院落與南向的頤樂殿相呼應。頤樂殿面闊七間,室內正中設寶座,專為慈禧太后看戲所設。殿後的四合院,正北的五開間為後罩殿,左右兩側為耳殿,供西太后聽戲時更衣、休息之用。

  現在到德和園參觀的遊人,更多地關注設在第二進院落的大戲樓。戲樓共有三層,高達21米,主臺的臺口寬17米,戲臺的頂板上有天井,在二層設有絞車架,方便演出大型劇目時準備機關、布景使用。臺底設地井和水井,可以根據演出需要往臺上噴出水柱。另一方面,演員可以根據劇情需要或由二層的天井下降,或由下面的地井鑽出,增加了演出的立體感和豐富性,更適合於演出有關神話情節的故事。

  據清宮檔案記載,從光緒二十一年大戲樓建成到光緒三十四年慈禧病故,十一年裏這位太后在此看戲262天次,最多的一年中看戲40天次。她每次來園的第二天必在這裡安排看戲等活動,應該算作“京劇的超級發燒友”了;據戲劇界評價:老太后對京劇的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

  説是“活動”,當然不是慈禧個人和身邊幾個女官的事,而是如同今天“夜宴”一般賓主交往的社交活動。當天的主人慈禧太后會坐在與戲臺正對的頤樂殿中,左右由后妃、公主和福晉們陪同,光緒只能坐在前廊上陪看,其他得到賞賜的王公大臣則分坐在頤樂殿的東西兩廊上;這時為了保證“男女大防”,太監們會在頤樂殿的南向兩翼支搭好幔帳,使看戲的大臣們只能看戲,不能偷看老太后和她周圍的女人。

  目前的頤樂殿室內依舊按原狀陳列,開間正中擺放著紫檀木寶座,後面擺放著金漆雕刻內嵌琺瑯料的五扇圍屏,屏心部位為百鳥朝鳳圖案,屏風上端挂有“榮鏡登閎”的金匾。因傢具和帷幔的顏色多為金黃色,被陽光一晃,室內顯得很是明亮。

  現在,院落兩側的東西兩廊作為小型展廊使用,陳列著慈禧太后看戲時所用的衣物和文房用品等,印象較深的是放大的太后照片、慈禧寫的大字書法以及落有“大雅齋”的專用瓷器。在這裡參觀時,請了一位穿著清式旗袍的年輕女子為我們講解展示器物的歷史,她為了考驗我們對她所講內容的記憶力,曾不停地追問我們:慈禧所用的“堂號”款是什麼來著?看著同學們沒有回答她就很得意,我忍不住就在人群背後低著嗓音説:大雅齋呀! 再看著她表情上的變化和巡視的目光,我和幾個站在後面的男同學就笑出聲來。

  在這裡隔著玻璃仔細地端詳“大雅齋”的款識:一般在器物的顯著位置上(盤、碗、碟等在器內,其他在器表)書紅彩楷書“大雅齋”,旁邊鈐印橢圓形、雙龍環繞的紅彩篆書“天地一家春”,器物底部書紅彩的“永慶長春”楷書款。這類瓷器在收藏界被稱為慈禧生活用瓷,從器物造型到顏色紋飾都充滿了女性色彩:秀麗精巧,典雅柔和。

  在留存下來的慈禧瓷器中,花盆佔了很大比例,這也與她酷愛鮮花的習慣有關。

  慈禧的御前侍女德齡在《清宮二年記》一書中説:太后除掉權勢財貨外,花卉也許是伊最寶貴的嗜好品了。在清宮舊藏的多幅照片上,慈禧都在擺滿鮮花的廳堂裏或站或坐,周圍則裝點有鮮花,多為蘭花、菊花、荷花和牡丹。

  據稱,頤和園三海以南海(指養水湖)為最,遍海(湖)皆植荷花,園內還請專人管理三四千盆菊花,種類也在八九十種以上。表現出慈禧作為女性政治家的柔美一面。[1]

  現在的戲臺上也有定時演出,一些早些時候進來的遊人就擠在頤樂堂前臨時搭建的木製看臺上等著開鑼。由於我們要趕往下面的參觀點,就沒能看到和聽到這裡的演出。據説演出內容多以武打類戲碼居多,只能算是遊客參觀景點時的一種調劑罷了。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