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錄》首發式現場
中新網北京7月8日電(上官雲) 長期以來,晚明士人生活狀態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研究課題。8日下午,作家趙柏田攜最新作品《南華錄:晚明南方士人生活史》(以下簡稱《南華錄》)做客北大博雅講壇,並現場解讀新書內容。對於創作過程,他打了個比方:“它是像一棵樹一樣生長起來的。”
趙柏田的説法,是大有緣由的。大概在五年前,他曾經寫過一本有關明朝的書,描繪人在權力場中的種種情狀。那本書似乎讓趙柏田寫的有些心力交瘁,他形容道:“完成這本書,真覺得自己蒼老了十年。”於是,趙柏田決心反其道而行之,開始籌劃寫這樣一批人:他們不是時代聚焦的道德英雄,而是隱退到權力世界的背面,將精神寄寓在器物中,以藝術滋養人生。
在這本書中,趙柏田記敘了明朝萬曆之後南方中國士人的生活雅事,涉及的人物有文徵明、董其昌、湯顯祖等名人,也有柳敬亭、蘇昆生等來自民間的草根藝人和匠人,更有薛素素、柳如是等命運各異的傳奇女子。趙柏田讓這些晚明時期的文人奇士、才子佳人,以一種日常生活面貌出場,並從藝術和美學的角度對之進行刻畫。
“在趙柏田的筆下,我們的先人優雅的生活、詩意的棲居。他們對美的鑒賞能力,是我們這些終日忙忙碌碌的現代人所無法企及的。”該書出版方、北京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張黎明認為,雖然我們可能回不到那個古老、安靜、緩慢的鄉土中國,但是可以放慢腳步,體察生活和自然的美與詩意,“這些都可以從閱讀《南華錄》中收穫”。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學者敬文東與趙柏田是多年好友。在他看來,趙柏田作品的特點在於現場感很強,“他在書中講故事的方式既現代又古典,寫的是江南人物,實則記敘了時間消逝給人們帶來的惆悵之感”。
“趙柏田把山水畫的‘寫意’手法融入文字創作,卻處理的一塵不染。”敬文東笑著説,自己特別偏愛趙柏田的文字,因為內涵豐富而細膩;不過,他也同時提出,如果趙柏田能在“頹廢”這方面作出更多理解,可能《南華錄》內涵會更加豐富,“主題也會更加深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