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晚間,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資深教授、著名文藝理論家童慶炳突發心臟疾病,經搶救無效去世,享年79歲。作為文藝理論界的泰斗,童慶炳曾培養過該領域眾多知名學者,文化學者梁鴻回憶童慶炳:“他確實是一個嚴謹的學者,他對學生非常好。”除了在文藝學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莫言、余華、劉震雲、遲子建等知名作家也曾經是他的學生。北師大校方昨日透露,童慶炳先生的遺體告別儀式于本週四上午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
文藝學理論泰斗童慶炳去世,教過莫言余華劉震雲
用全部生命抒寫職業的人
學者、北師大教授于丹最先發佈了童慶炳先生病逝的消息,她在14日晚10時左右發微博説:我們讀書時,老師上的課歷歷在目,對於真善美,老師有信仰,願意用生命去捍衛。他的聲音清晰而沉靜,一個有信念的人才會這樣毫不含糊地説出真話。童老師不畏上不攀附,一介書生,錚錚鐵骨,受過老師恩澤的弟子們,當不負先生,傳承良知,童老師千古!《文學理論教程》被500多所高校選用
童慶炳1936年出生於福建省連城縣,1955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1958年提前畢業,留校任教,曾擔任中文系副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長等職務,現為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等。
童慶炳長年從事文藝理論、古代文論的研究工作。據北師大文藝學研究中心主任李春青介紹,童慶炳在文藝學領域是泰斗級的人物,在新時期以來中國文藝理論發展的各個階段,都起到了帶頭引領作用。他在文學基本理論、教材建設、文藝心理學研究、中國古代文論研究、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意義及闡釋、文化詩學等諸多領域都有開拓性研究。在他的帶領下,北師大的文藝學一直走在學界前列,被譽為國內文藝學的“黃埔軍校”,全國很多高校的文藝理論帶頭人都是從這裡走出去的。目前全國有500多所高校,都在使用童慶炳主編的《文學理論教程》。每年都加印很多,影響很大,是公認的最好的文藝理論教材。
作為北京師範大學的資深教授,童慶炳一直沒有退休,活躍在教學、科研的第一線。今年他還有自己的研究計劃,好幾部著作準備出版,包括《文化詩學導論》和《童慶炳文集》(十卷本)等。平時他還給學生做講座,給院裏的黨員講如何做人、如何做學問。
在學術研究之外,童慶炳本人還是一位作家,曾經創作過長篇小説《生活之帆》(1980年)、《淡紫色的霞光》(1987年)以及散文集《甜日子苦日子》(2000年)等。晚年他還有文學方面的創作計劃,曾經組織朋友、學生創作兒童文學,“想和羅琳(哈利?波特作者)PK一下”。
據李春青教授介紹,童慶炳之前患有心臟病,一年半以前做過兩個支架,但最近一兩年身體恢復很好。13日去雁棲湖遊覽,14日上午爬金山嶺長城,表現都挺好。下山時突然感覺不適,吃救心丸也不管事,打120搶救無效,下午五時左右去世。
童慶炳生前一直愛爬山,以前堅持爬香山,後來是景山。因為心臟的緣故好長時間沒爬,最近可能因為高興,“有點大意了”。
李春青説:“生活中的童慶炳,是一個充滿激情和熱情的人,對美好事物非常嚮往。他為人非常寬厚,學生們有困難他都會去幫助。”桃李滿天下,曾力保莫言不被開除
在數十年的執教生涯中,童慶炳桃李滿天下,目前國內文藝理論界的知名學者,包括陶東風、王一川、羅鋼、丁寧、孫津、李春青、黃卓越、蔣原倫、周小儀、王柯平、趙勇、郭寶亮、趙炎秋、楊乃喬、李建盛、陶水準、鄒紅、裴得烈(韓國)等,都曾受教于童慶炳。
隨著莫言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外界也逐漸了解到,目前文壇最具實力的作家莫言、余華、畢淑敏、遲子建、劉震雲等,也都曾經是童慶炳的學生。
1987年北師大與魯迅文學院合辦創作研究生班,童慶炳出任這個班的總輔導員,並給他們開設了長達一學年的系統的“創作美學”課程,專門討論文學創作中帶有規律性的問題。童慶炳曾經回憶説,當年莫言曾經有一次因為回家蓋房子沒請假,魯迅文學院的老師想開除他。童慶炳安慰莫言説,不要緊張,“開不開除,北師大説了算。”後來此事得以化解。
在寫作碩士論文時,童慶炳建議莫言可以結合自己的創作寫“童年經驗與文學創作”,後來莫言將題目改為《超越故鄉》。他的答辯是在1994年5月11日上午舉行的,童慶炳作為碩士論文導師,程正民教授出任答辯委員會主席,委員包括何鎮邦、羅鋼、陶東風等教授。
童慶炳曾經回憶,當天的答辯是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的。莫言不斷用手比劃著説,故鄉是他創作的源頭活水,“我的手伸進故鄉,抓出來的是一條小魚,那就是一篇短篇小説;如果抓出一條不大不小的魚,就是中篇小説;如果運氣好,抓出的是一條大魚,那就是一個長篇了。”莫言最終順利通過答辯,獲得了文學碩士學位。童慶炳一直將莫言等人的論文收藏了很多年。
追憶小記 童慶炳老師
文/余華記得畢業後有一次去看望童慶炳老師,坐在北師大他的家裏,當時師母健在,高高興興地沏茶端水果,師母總是高高興興的樣子,童老師總是微笑的樣子,師母説話聲音高低起伏,童老師説話聲音從來都是平靜的。那一次童老師講起環境對人的影響。童老師説他上大學時是一個嚴謹的學生,他的一個關係很好的同學有些自由散漫,童老師看不慣,經常批評這個同學。大學畢業後,童老師留校任教,這個同學參軍。很多年以後,童老師成為名教授,這個同學當上了軍長,兩人再聚時,這個同學變得很嚴謹,他看不慣童老師了,批評童老師自由散漫。童老師微笑著説了這個故事,不加任何評語。這就是童老師的風格,教書做學問時童老師字斟句酌,邏輯嚴密,觀點清晰;生活中的童老師從不指指點點,只是平靜地説出一件事情。
童老師治學五十五年,他的想法和觀點是在不斷變化之中,但是有一點是不會變的,就是寬容和尊重不同的意見。1990年的時候,童老師讀到我的第一篇論文學的文章《虛偽的作品》,他在課堂上毫不吝嗇地讚揚了這篇文章,雖然他並不同意其中的一些話,但是不妨礙他對這篇文章的喜愛。童老師對待學生像父親一樣,我去看望他時,他提到一個還在監獄裏的學生,他説起曾經對這個學生説,你沒有工作,我的收入雖然不多,但是養活你沒有問題。結果這個學生非常生氣地説,童老師你是在侮辱我,我寫文章在香港、臺灣發表掙來的錢比你多。我在1993年辭去浙江的工作定居北京以後,童老師為我操心,當時程正民老師是北師大中文系主任,童老師和程老師做了學校方面的工作,想把我調入北師大中文系教書,後來是我自知教書不行,主動知難而退,辜負了童老師和程老師的美意。
作為童老師的學生,我深受其益,要説的話太多,兩段小記在此表達我對童老師的感激之情。
(此文為作家余華于2013年9月25日發表)